——我市“十一五”文化及文化体制改革综述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创造活力”“文化软实力”“文化权益”“文化生产”“文化产业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名词频频闪现。这些名词体现了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部署,鲜明勾画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蓝图。回顾五年来我市文化及文化体制改革,吕梁文化发展繁荣的足音铿锵有力,一系列发生在文化领域内的大事、喜事,让我们在驻足凝眸间看到的是一个前进中的文化吕梁。
特色旅游:打造吕梁新名片
碛口,一个有着“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之美称的旅游观光好地方。随着沿黄旅游扶贫公路的开通,成千上万的世界各地旅客络绎不绝,然而,目前的碛口各地景点还处于免费开放状态,随着旅游人次的骤增,这给政府对景区的保护维修增加了一定负担。
2009年9月,记者来到碛口西湾村“绣楼院”,这个在当地村民口中“来西湾不去绣楼就等于去北京没到天安门”的地方。临县城庄村的陈丑小成为碛口景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个人承包了西湾村的“绣楼院”,欲逐步将“绣楼院”打造成商业化运作的旅游景点即向游客收取门票。陈丑小告诉记者:“目前我们设了8间标准客房,将房屋完全按照仿古的形式重新布置,让游客切身体会穿越历史长河,回归古时的感觉。”碛口依傍着古老的黄河水日渐显现它的美,而今,碛口年接待旅客达6万人次,旅游业即将成为拉动碛口经济腾飞的一驾强大马车。
曾经,旅游,大多旅客会选择风景秀丽的景区,一度被认为是“穷山恶水”的吕梁,如今也迎来了旅游观光客。不仅是享有“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的碛口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十一五”以来,通过宣传,吕梁旅游的知名度逐渐提升,由过去的“走出去”转变为现在的“走出去,引进来”,推动了吕梁旅游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的提升。2010年,省委提出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之后,不少煤焦企业把目光投向我市的旅游产业。现在由山西雪恩集团投资的文水苍儿会生态休闲旅游区已初具规模,交城庞泉沟果老峰、方山一代廉吏于成龙故里、离石千年景区、柳林三交黄河母亲河景区正在开发建设当中。全市博物馆、纪念馆狠抓精品展览,扎实推进免费开放工作,积极服务广大观众,强化宣传教育功能,接待能力大大提高,年接待参观者达20万余人次。方山北武当山,交城庞泉沟、玄中寺,汾阳杏花村酒厂等景区不断加强建设力度,吸引了大量游客。方山南阳沟风景区、文水苍儿会生态旅游经济区等一批新景区景点也加快了开发的步伐,成为吕梁旅游的后起之秀。
体制改革:激发艺术院团蓬勃活力
2009年12月25日,吕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正式挂牌成立。2010年4月14日,市委宣布了吕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新的领导班子。7月份市政府出台了《吕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要职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规定》。市局结合工作需要,对局机关各科室人员和办公场所进行了重新调整。局党组、局支部、局工会进行了改选,局机关和下属单位科级干部进行了竞争上岗,顺利完成了机构调整合并。这一广电、文化、新闻、版权的合并,也预示着我市文化体制改革迈开了新的步伐。
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吕梁市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运作,彻底打破了体制僵化、机制不活的老旧模式,持续不断的源头活水让文化产业春色满园。
依靠政府扶持、社会融资,成立于2006年的吕梁市青年晋剧院不仅创作出荣获全国、全省11项大奖的大型现代戏《红肚兜》,而且成功移植大型历史剧《廉吏于成龙》,新拍校园音乐剧《青春跑道》,使吕梁市青年晋剧院成功实现了与市场的对接与跨越发展。在采访中,吕梁市青年晋剧院院长王承评这样说道:“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了我们演出团体的竞争力,从我们剧团来说,一年一个精品剧目,每年人才层出不穷,从《廉吏于成龙》到《红肚兜》,我们每年的演出都超过了300多场。”
从过去的向政府伸手等、靠、要到如今的走出去和市场对接,文化体制改革的东风使吕梁市多家演出团体重新焕发出了蓬勃生机。“十一五”以来,吕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加大对专业艺术院团扶持改革力度,全市各类国有、民营专业艺术院团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已达到52家,增加了10余家。这些院团始终坚持文艺下乡演出,常年活跃在全市城乡,每年在基层演出近万场,年演出场次最多的达400余场。同时,不断强化精品意识,以优秀的作品拓展市场,演出收入有了大幅度增长。2004年全市各类演出团体收入不足1000万元,到2009年就达到了2000多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走出去与市场对接的演出团体不仅达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文艺精品剧目更是层出不穷。艺术表演团体在大力实施文艺精品战略的同时,积极组织参加国家、省级的各类赛事。市民间艺术团创作的舞蹈《争奇斗艳》参加了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开创了我市艺术表演院团参加“春晚”演出的先例;市青年晋剧院排演的大型现代戏《红肚兜》荣获2010年首届中国戏剧文化奖,主演梁桂星于2006年获得全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填补了我市晋剧界没有“梅花奖”得主的空白;柳林文工团排演的大型鼓舞《盛世华章》参加了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发布暨倒计时1000天大型文艺活动、奥运会倒计时1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孝义市的《酸枣坡》荣获2009年第五届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大奖;市晋剧院的白佐琴、郝登连在第三届“中国戏曲红梅荟萃”比赛中,分别获“红梅之星”和“红梅花”奖,白佐琴在全国参赛的150多名选手中名列第三;市戏研室解玉峰创作的歌曲《你的平安是我最大的安慰》,荣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中阳县王计汝的剪纸《谈古论今》荣获第二届国家剪纸艺术节金奖。
文化盛事:尽展吕梁底蕴
2010年2月26日,在喧天的锣鼓声和欢快的舞蹈中,吕梁市首届年俗文化节正式开幕。在吕梁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展出吕梁13县(市、区)千余件作品22个品种。厚重的吕梁特色年俗文化第一次汇聚在世人面前。27日晚,在吕梁影剧院,以舞台展演的形式,吕梁13县(市、区)最具有吕梁特色的年俗文化节目,再次多方位展示了吕梁文化底蕴。
吕梁市首届年俗文化节的出现,也证明着吕梁有着千姿百态、绚丽斑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吕梁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大了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先后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的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组、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建立了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制度,设立了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定了《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并遵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全方位开展了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十一五”期间,编辑出版了《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一书。经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力量对全市非物质遗产项目的普查,发现非遗项目线索达3万余条。目前,我市的《中阳剪纸》入选联合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孝义木偶》等1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柳林弹唱》、《临县大唢呐》等30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离石民间弹唱》、《三弦书》等48个项目被列入市级保护名录;10个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8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0人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初步建立起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和传承人保护体系。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杜旭华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有4个单位荣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化遗产日奖”。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已成为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不断繁荣发展,各类文化经营单位不断增加,全市目前共有艺术演出团体49家,印刷企业83家,打字复印点145家,图书报刊、电子出版物发行单位139家,歌舞娱乐场所30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387家,艺术培训单位102家。这一千多家文化经营单位作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2010年,在全市宣传工作会上,下发了《吕梁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吕梁市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了下一步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为全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源泉和宝贵结晶,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广大文化工作者坚持文艺工作,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着力推进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即将走过的“十一五”交上了一份勤勉而又努力的答卷。“十二五”的蓝图即将徐徐展开,我们有理由期冀,文化事业能有更广阔的发展,能为广大市民带来更切实的实惠,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本报记者符宏伟)
(网络编辑:贺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