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2011年03月10日12:34
2月15日,新学期即将开始之际,太原市教育局邀请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就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与广大教师进行了交流
当前教育的现状
为什么要因材施教?学校的硬件水平容易达到标准,但是教育的内涵发展要靠提升软件水平。比如选修课,为什么要选修?选修的价值是什么?孔子讲“因材施教”,这四个字落实到课程体系里就是选修课。目前,教育中“一刀切”、标准化的问题,导致中国现在出不了杰出人才,也出不了适合各个岗位的一大批优秀人才。我们把学生全面发展理解为平均发展,一样都不能差,于是很多优秀学生尽力把各门学科成绩都达到95以上。如果不能按学生发展的特征和意愿为他们设置课程,提供教育服务,使课程对学生的强迫变成学生的自愿选择,必然出不了人才。
学生会打鸡蛋么?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之差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高一时,校本课程开设了一门课“美食每刻”,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生存技能。一天,课堂要求打鸡蛋,教师提出3个标准:不把手指戳进蛋液,不把蛋壳掉进碗里,不把蛋清溅在衣服上。教师反馈:一个班有11人达不到标准,有不少孩子甚至直接用手捏破鸡蛋。学生说,有什么时候用得着打鸡蛋么?一日三餐都是父母做好端到面前,根本不用自己动手。从小学到高中,孩子都是家庭的重点,家长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孩子却连打鸡蛋都不会,这是教育的悲哀。
孩子的想象力在哪里?我们常常把爱因斯坦小板凳的故事当做一个聪慧的人在少年时代并不聪慧的例子,故事还应有另外的解读。目前为止,在很多发达国家,做小板凳仍是一个孩子的必修课,数以千万计、动手能力很强的杰出工程师就是从做小板凳成长起来的。中国孩子现在关于想象力的培养是画画,孩子画个圈就是鸡蛋、是太阳;孩子瞎画大人胡解释,就叫创造力很好。国内中学校长去美国参观,人家的校园很小,再进去一看,只有20几台电脑,(我们差点的学校也有两三百台),于是不屑一顾。最后,走到一个木房子前,美国校长说了一句让中国校长都傻眼的话:这里是我们的学生自己造的飞机,如果政府批准,这两架飞机都可以飞上天空。美国孩子可以自己造出飞机,我们的孩子能用双手造出什么?
拿出良知面对一切教育问题
素质教育是良心问题。目前,中国的教育问题已经大到在反常识的路上迅速前行。江苏省教育厅曾出台过一个规定,严控双休日、节假日补课,严格规定学生每日睡眠必须保证8小时。后来还发了一个有点让人哭笑不得的补充通知,“8小时指的是一次性睡眠8小时”,因为有的学校变着法让学生晚上睡6小时,中午补2小时,补不补便不知了。50年以后,当后人翻看今天的教育行为,他们一定会震惊于当年的校长如此野蛮,他们剥夺了学生的休息、快乐、健康,以至于要教育行政部门出台这样的文件。教师可以想两个问题:假如是我的孩子,假如我是孩子。结合二者,我们对孩子的观照点可能会不同。
成就孩子还是成就自己?雅典阿波罗神庙的门廊上写着两句话:认识你自己,做事勿过度。我们往往被自己制造的东西牵拉,最后迷失了教育的自我。以前,锡山中学的学科竞赛不太好,连一个省级一等奖也没有,大家都觉得没面子。后来,我们开始搞学科竞赛,以生物为例,2008年,学校获23个一等奖,2009年获30多个一等奖,排名江苏省第二,也许下一年就可能获得江苏省金牌大户第一。这让学校教师很兴奋。但是这说明了什么?学校发展很快,教师水平很高?当我们努力把第三、第二变成第一时,全部注意力已不再是成就学生,而是用学生来成就自己。起初,确实有一部分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借助竞赛的路径实现人生目标。后来很多学生不是为了自己的发展,而是为了一个数字添光加彩。认识到这一点,学校的金牌计划就此取消。
心里要有一个底线。苏格拉底说,在他心底总有一个精灵,这个精灵在他做好事时不出现,当他要向恶时,精灵就跳出来告诉他不能这样做。教育者心底也要有一个底线,设定哪些事情不能干,比如学生的休息健康权是第一位的,不可侵犯。我也曾对学校教师提出这样的要求:不势利。教师不能因学生家庭背景的不同而区别对待。据说,某位校长的办公室墙壁上挂满了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孩子的照片以及他和这些孩子的合影。这个校长的眼睛里已经没有了人的概念,只有这些给他争面子的孩子。这些考上好学校的孩子可能高兴了,但是几百个孩子在落泪:校长眼睛里根本没有我们。
不能按学生一时发展的高下区别对待。我们关注的多是学习好的、已经被关注了很多的孩子,但是做过几十年教育的人都有这样的认识:真正在社会上贡献大小、成就高低并不等于在学校里分数的排位顺序,对我们感戴有加的往往是那些在学校成绩并不突出,而学校多给了一些阳光雨露的孩子。中国的教育是用一把尺子衡量人的,孩子学习差点并不代表他别的方面不行。我们学校开设了一个国际班,班里都是学习国内课程非常头疼的孩子,拿国外考卷让他们做,人人都考90分、100分。参加高考,原本这个班的孩子绝大部分都是考三本的程度,结果98%的学生都进入了世界前100强大学。一个在普通班里很普通的学生,在全球统考中拿了全球状元,现在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学习。也许换一个评价标准,孩子可能完全成长为另外一种人,不要持现有观点把孩子限制死。
教育是对人生命的成全
让学生拥有照料自我生命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教育没有多少新东西,只有常识,常识的背后是不可撼动的教育规律。锡山中学的10大训育标准中,锻炼强壮体魄是第一条。为什么老教育家们把锻炼强壮体魄摆在首位?教育就是要让生命健全起来,第一件事莫过于让生命的躯壳健壮起来,如果学校教育不能使学生身体心灵得到健康发展,那么所有的教育就失去了基础。我们要反思当下学校的体育是不是沿着使学生身心健康的路子在发展,因为这才是对人全面成全的教育。学校开设体育课不应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让学生锻炼出强壮体魄并养成终身健体的习惯,让学生拥有照料自我生命的意识、能力与习惯。
引导学生走向灵魂高尚。我们所有的教育必须是道德的而不是反道德的。当下,不少学校开设的社区服务课程就是把孩子带到老人院里,扫地擦玻璃、唱歌演节目、洗脚剪指甲等。这样的德育是在培养学生对德育的反感,告诉学生德育即是作秀。做好事拍张照片,这是政绩工程。我们带学生去老人院里,只做一件事情:陪聊,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老人也许不能讲什么精彩的故事,但是孩子去了以后可以激发他们讲故事的能力。孩子们对此很投入,这样的方式老人也很欢迎。同样一件事情,这就是德育,引导学生真正走向灵魂的高尚。
应该让学生更加智慧。现在的很多课程在把孩子朝笨的方向上教。比如说,语文课让学生解释词语。首先,解释词语是严重违反母语教育的做法,因为我们在母语环境下对词义的把握根本不是对静态词义的把握,人们可以不知道一个词的意思但是用不错,这样就是掌握了词语。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很美的文章,课本让学生解释“桃花杏花梨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着趟儿开放”一句中最不该解释的词“花”。参考书这样解释:“花是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在解释“花”的一瞬间,一幅灿烂的图景变成了黑暗的学习。古希腊人说:不要把那些十恶不赦的家伙投进监牢,让他们编字典去吧。编字典是对十恶不赦的人的惩罚,现在我们把这些方式经常用来惩罚我们的学生。教育现在做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异常艰苦的学习而厌恶学习。
教育不能向恶学坏。如果教育不能让孩子向善学好的话,有一个基点就是不能让孩子向恶学坏。汶川大地震后,学校准备组织一次烛光祭奠活动。有教师说,高一高二的孩子参加就行了,高三孩子马上要高考,一个晚上他们得少做多少题目啊。如果不让高三孩子参加这样的祭奠仪式,就是用鲜活的事实告诉孩子,在任何国难当头,天灾人祸面前,功利的需求高于一切。这不但是对孩子的犯罪,也是对人类的犯罪。现在有很多教育是把孩子向恶的方向引导,包括在班级里搞排名,甚至有的学校倡导竞争意识,分出强化班,而且在强化班里实行淘汰制,这些都是很残酷的做法。还有的班主任发明了一种根据学生成绩排座位的方式,考前几位的同学坐前面,考不好的坐后边。有一个学校的校门口挂着一副对联 “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听起来杀气腾腾。重点中学的大门口一边是卖复习资料的,另外一边是卖眼镜的,中间挂着横幅:热烈庆祝我校高考又创新纪录。这些都是反人性的。
印度教育家奥罗宾多说:只要人类在远端的知识还没有解放,征服自己消极的习性就不能停止。我们要永远和内心的一些消极习性做斗争,要不断追问教育的本质,并将此确立为教育的追求。面对现实不断审查自己的价值取向,摆脱功利牵拉,拿出智慧和定力,让教育离人近些再近些,离功利远些再远些。
本报记者 程国媛
(网络编辑:贺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