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3日09:16 来源:人民政协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是典型的江苏人,言行不缓不急,举止温和儒雅,“亲切”是但凡跟他接触过的人最切身的感受。然而他骨子里的这种“柔和”,在每一次历史选择面前,在每一次建言献策当口,又变成了一种坚韧的“大智慧”。十年间,他就是这样,将对教育事业的情怀,对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责任,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身体力行。
“不能辜负23万盟员的期望”
记者:您曾经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在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180多篇,其科学成果和学术论文被国内外学者在专著和论文中广为引用。您也曾希望从大学校长的位置退休后专心从事学术研究,然而一个人的命运总是随着历史的洪流不经意间改变,您如何看待这种改变?
蒋树声:我曾经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在南京大学学习、工作、生活了48年。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转变”只有几次,与我而言这些转变可以概括为,从关注一个学术研究领域到关注一个学校,再到关注一个政党乃至国家。从一个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教授,转变到一个管理型校长,当时我已经觉得这个转变很不容易,因为校长这个位置,要考虑学校发展规划、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科技创新、教学改革,以及在艰难的条件下如何逐步改善教职工和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等等,这些问题和当教师时考虑的完全不同,但毕竟还能逐步适应,毕竟在学校当校长,至少还有一点儿精力从事自己喜欢的科学研究,培养研究生,再继续一部分教师工作。我确实曾经希望从校长位置退下来以后能够回到教师岗位上,为国家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再做一点贡献。但很多事情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在自己的意料之中,有时必须服从大局的需要。
记者:从一个普通人到一位民主党派领导人,面对第二个重要的身份转变,您当时想得最多的是什么?
蒋树声:从一个管理型的校长变成一个参政议政型的党派领导人,这是一个更大的挑战。我当时的第一个感觉是,责任很大,任务艰巨。为什么呢?作为一个党派领导人,你要了解教育、文化、经济、生态文明和医疗改革等等,牵扯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几乎所有重大问题。作为一个党派领导人,要深入调查研究,在宏观上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并有自己的想法,然后才能发挥党派内部各个领域专家学者的优势,更好地参政议政。
所以在这个位置上,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能把民盟真正建设成一个高素质的参政党,真正能够为国家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一点贡献,如何能够为老百姓反映社情民意,真正使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如何把我们的贫富差距缩小,使得我国成为一个公平、文明、和谐的社会等。我始终认为,要活到老学到老,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到最好。在担任大学校长时,我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2个小时以上。作为党派领导人,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多党合作上,放在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上,放在使民盟的工作能够适应时代要求和得到可持续发展上,我不能辜负23万盟员对我的期望。
“‘做有德有为之人’是广大盟员的孜孜以求”
记者:解放初期,张澜、黄炎培、沈钧儒、史良等老一辈民盟领导人为民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多年来,您在多个场合赞扬民盟老一辈领导人的风骨和德行,这些老一辈领导人给民盟留下了怎样薪火相传的“遗产”?
蒋树声:今年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始人和领导者张澜先生140周年诞辰。张澜先生曾说,“我一生经历了几个朝代,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我终于发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为祖国、为人民谋福利的唯一政党。”因此,他坚持在关节处与共产党互通声气、互相支持,用他的“直”和“拙”,领导民盟在无数次重大历史事件中发挥作用,经受住了一次次严峻的政治考验。我深深记得张澜先生“人不可以不自爱,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强,而断不可以自欺”的“四勉一戒”,其在迷茫充斥的当今社会,也凸显和蕴含着现实意义。“四勉一戒”不仅是先生的“座右铭”,老一辈民盟领导人为人民福祉的抗争和努力,体现着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尽现民盟赖以薪火相传的精神,即使今天看来,也不失为兴国之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应汲取的营养。我们应该认识到,在社会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价值观多元碰撞的当下,它更是勉励一代知识分子把握自我、坚守良知、抵御诱惑的立德根本。因此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把民盟先辈的爱国精神、民主追求和松柏节操传承下去,站在更高的境界上,通过自爱、自修、自尊、自强,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有德有为之人”。这也正是今天我们广大盟员应该孜孜以求的。
记者:擎过民盟老一辈领导人的大旗,多年来民盟的领导机构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这是些什么样的变化?您如何看待这些变化?
蒋树声:在1997年换届时,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产生的一批民盟领导人基本已经全部退下去了,但那一代人身上的光辉和人格魅力,一直在民盟人的身上代代相传。到了2007年换届时,现在这批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甚至60年代的人走上了历史舞台。从23万盟员中产生的这些中央委员,首先政治素质比较高。他们和老一代民盟前辈相比,虽然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政治锤炼,但在政治上、信念上,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认识上是比较高的。其次,他们的年龄比较轻,学历层次比较高。在265名中央委员里面,接近50%的人拿到博士学位,74%左右的中央委员拿到硕士以上学历,几乎所有的中央委员都是本科以上。
从界别来讲,这批人除了保持了原来界别的特色,以文化教育界、科学技术界为主,专业分布更加合理。中间有科学的,有技术的,有人文的,有经济的,有法律的等等,这样一个年龄层次、知识结构以及界别的分布,能够满足新形势下我们履行参政党职能的需要。从近年来民盟参政议政的成就来看,也确实证明了这个事实。
“持续关注教育发展和社会建设”
记者:在参政议政的“老阵地”中,民盟多年来持续抓住教育领域的阶段性和全局性问题建言献策,此外随着形势的发展,民盟也在逐步拓展自己参政议政的“新领域”,您能谈谈民盟在这两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吗?
蒋树声:教育的确是民盟的主要界别特点和优势之一。多年来,盟中央持续关注教育改革与发展,先后就“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状况”、“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教育均衡发展”向中共中央、国务院递交政策建议,并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多次提出修改意见。全国政协每年大会,民盟都会针对教育领域的重大问题提交大会发言或提案,引起较大社会反响。还有民盟教育研讨会自2007年升格为全盟会议后,注重优化选题、提高质量,影响力不断扩大,为全盟在教育领域建言献策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而社会建设则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近年来,盟中央通过系列调研,着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完善收入分配机制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调研为总纲,盟中央不断延伸、细化选题,先后围绕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统筹教育资源配置进行调研。这些调研为盟中央建言献策提供了大量素材,盟中央据此5次向中共中央、国务院递交政策建议信,8次在高层协商会、全国政协常委会议上提出相关意见建议,受到了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多次批示,14个国家部委专门研究落实有关建议。
记者:我曾经连续参加过两次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大学校长联谊活动,亲身感受到两岸四地的大学校长及夫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两岸四地高等教育领域的深入合作与交流,民盟是如何借助各种各样的形式实现广聚智慧、共谋良策的?
蒋树声:盟中央联合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所主办的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大学校长联谊活动成功举办了八届。这项活动层次高、影响大、效果明显,有力促进了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高校间的交流、合作与发展,以及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受到海内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截至目前,在联谊活动中达成的双边及多边合作项目已经超过30个,并带动了更多的学校和项目参与合作。
像校长论坛这样的参政议政和社会服务品牌还有很多,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完善,灾害与社会管理、海洋经济等方面的研讨不断深入,“农村教育烛光行动”、“明眸工程”也成为了民盟社会服务的闪亮“旗帜”,在社会上产生积极反响。同时,盟中央专门委员会充分利用资源智力优势,与地方盟组织密切合作,不断拓展论坛研讨新领域,就民生问题、经济发展、法治建设、女性进步、现代农业、城市文化和民族文化等举行论坛研讨,这些都为盟中央和地方组织向各级党委、政府提出政策建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多党合作最好的历史时期”
记者:2011年,民盟中央在全国政协礼堂隆重而简朴地举办了“中国民主同盟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回顾民盟70年的历史,你如何看待民盟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的这段历程?
蒋树声:这70年的历史是一部始终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繁荣富强贡献力量的历史;是一部逐步走向同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走向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我们通过此次纪念活动,重温民盟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的光荣传统,也正是为了引导全国20多万盟员了解历史、感恩社会、贡献时代,秉承科学的参政观、合作观、事业观,始终不渝地与中共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记者:又一个十年过去了,您如何评价民盟近年来的表现?如何展望未来?
蒋树声:在这多党合作的最好历史时期里,民盟秉承其一贯的“奔走国是,关注民生”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界别优势,开发智力资源,参与国是咨询。近年来,民盟先后就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强青海湖及其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祁连山和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发表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与采纳。这其中,二十余年不间断的素质教育和高教改革的建言,尤其体现了民盟作为主要由文教科技界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的参政党对教育的关注。此外民盟还把坚持多年的智力扶贫工作转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轨道上来,拓展服务社会的新途径。“农村教育烛光行动”、“明眸工程”被纳入统一战线“同心”品牌,赢得了社会与民众的广泛赞誉。
历史在时代的步伐中延续。民盟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七十余年,未来民盟还会继续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国之根基、民之福祉,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教育改革和发展、民主法治建设等重大问题,深入调研,建言献策;同时结合民盟特色优势,积极开展“同心”实践,打造“同心”品牌,以工作成果来凝聚共识,展示多党合作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网络编辑:贺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