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吕梁市委员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学苑 >> 内容

城镇化不能缺失文化之魂

时间:2013-6-4 17:09:04  作者:   点击:

20130530日 07:52:13 来源: 山西日报 

关注城镇化,要关注文化在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直面文化命题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文化的影响、凝聚、规范人们行为习惯的功能和振奋人们精神的作用是其他要素无法替代的。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即便是一时经济上去了,最终也不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只有用优秀的文化思想和地域文化特色促进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建设才能获得长久的历史生命力。

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城镇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但是目前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着结构雷同、布局雷同、建筑雷同等问题,使其失去了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传统。城镇化应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那么,文化在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中应发挥何种作用?如何避免城镇化浪潮出现“去历史、去文化”的现象?

文化是城镇的灵魂

行走在一座有着两千八百年历史的古城里,心里除了无限的惊叹,再难有其他的表达。这就是平遥古城,一座极具山西特色的文化名城。脚下是斑驳的砖石,四周是城墙巍峨。这里商铺林立,传统民居鳞次栉比,楼阁、桥梁、祠庙、道观、佛寺、教堂,星罗棋布,浑然一体,让人犹如神游于明清时代。走累了的时候,找一个酒家,坐在八仙桌旁的长条木凳上,来一碗打卤碗托,再来一盘红润鲜香的平遥牛肉,齿颊缠绵间很容易就记住了这个地方。很难想像,平遥如果缺失了特色文化,还是什么?因此,为了保护古城,平遥县在古城外的东、南、西方建设新城发展区,总面积是古城的二倍至三倍。从2005年开始,先后有76个单位从古城内迁往新城区,古城内居民由1997年的4.5万人减少到目前的2.7万人。古城历史格局得到恢复,新城建设初具规模。

同样,苏州市政府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确立了 “保护古城、建设新区”的城市发展战略,通过开发建设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形成了“古城居中、东园西区、一体两翼”的城市发展格局。四面发展,中间古城完整不动。古城里面所有的建筑保持原来的格局,高层建筑一幢不建,建筑高度线严格限定,才保留了今天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古典园林,风光优美、古意盎然的古城风貌。

其实,文化说到底是一个城镇的灵魂,它可以体现为美轮美奂的城市建筑,也可以体现为传统遗存的保护和文化产业的生长。世界上的优秀城镇没有一个是无特色的,比如美国密苏州的布兰森,只有6000人口,但发展成为 “音乐之都”,每年去这里参观的人超过了700万人次,去听音乐的人比百老汇还多。城镇化建设贵就贵在 “特色”二字。文化体现的应该是一个城市的价值和精神。有了文化底色,城市才可宜居,经济发展才可能藉此获得自己的独特面孔。

城镇化中之怪象

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十八大开启改革新起点,新型城镇化作为中国应对 “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发展战略被提到新的高度,各地亦纷纷出台举措推进城镇化新一轮发展。可由于有些地方政府推进城镇化心情太急、速度太快,推进进程中出现了种种怪现象。

怪象一:

如今的城镇化建设有一种冲动,城镇化率的目标掩盖了真实的目的。在单纯地把目标当成目的的行为冲动下,有些政府想卖地,地产商想开发,各类公司想集中农村的资源来作为经济的增长点。这也导致了许多城镇化建设都以大为取向,造成了在中国有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化大都市,而全世界才有20个国际化大都市的怪现象。

怪象二:

在不少人的观念里认为城镇化就是盖洋房、建工厂,结果是走遍一乡又一乡,乡乡都是一个样,处处都是水泥房,城镇化建设结构、布局、建筑雷同,在相似的城市面孔中,看不到历史和文化对城市性格的塑造。城市有产业而无生活,有生活而无品质。中国工程院院士、城市规划专家邹德慈指出,目前城市设计上的不足之处往往是“只注意形象,不重视精神”。地域文化是建筑文化的土壤,也是建筑生命力的所在,如果抛开地域文化,搞一些简单建筑符号的堆砌叠加,最终会让建筑失去生命,让城市失去个性,历史文脉被人为地割断。

怪象三:

从全国来看,在城镇化规模膨胀扩张的过程中,让一些很有价值的建筑顷刻之间夷为平地,传承几千年的文化风俗从此断代。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的首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大检查显示,全国11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13个名城已无历史文化街区,18个名城仅剩一个历史文化街区,一半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已经面目全非。在有些地方,虽然也努力保护古建筑,但是却往往将古建筑修葺一新,失去了“原汁原味”,而且显得不伦不类,令人啼笑皆非。新华社一份报告显示,全国许多城市兴起了建设历史文化街区的热潮,真正的历史文化街区频频告急,却在大力新建仿制建筑,形成了“毁真文物造假文物”的奇怪现象。

城镇化中如何涵养文化

关注城镇化,不仅要关注产业增长,土地制度变迁,户籍制度改革,更要关注文化在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直面文化命题。因为说到底,人们聚集城市是因为追求幸福生活,而城市文化,则是一个城市能否赋予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

欧洲城镇化独具特色,注重合理的空间布局,注重基本公共服务,注重城镇的多样性。其重视历史传统、保护文化遗产的正面例证有不少,巴黎、伦敦、罗马等世界名城虽然发展模式不一,但总体上保持了历史风貌,城市文化品位较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投资者。除了这些大城市,欧洲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积淀。然而,欧洲的城镇化过程也有不少教训。布鲁塞尔就是一个证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布鲁塞尔市政当局曾大兴土木,拆掉了许多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建筑,代之以毫无特色、清一色的刻板办公楼或住宅楼,导致今天的布鲁塞尔与一些欧洲名城相比缺乏特色,简单地成为一座行政和政治都市。

一座城市是一个自然生长的有机体,其魅力在于文化特色。城镇化建设中如何涵养文化?省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室主任武小慧表示,目前城镇化建设中,很多地方造城是千城一面,文化特色正在消失。然而,各地是应该有自己的特色的,比如徽商和晋商的文化特色不同,两者的建筑风格也各有千秋。在城镇化建设中需要因时因地制宜,保有自己的地域文化,保留和再现深厚文化特色非常重要。

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最终形成,必然有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及互动的过程,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及其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协调,是城市文化塑造过程中的一个新命题。对于城镇化的策划者来说,与其每个城市什么都想做,最后什么也没做好,还不如集中一点,发掘自己地方的优势,长期做下去,真正成为一个有特色文化的城市。具体来说,首先要制订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一门大学问,讲究的是务实和保持个性。务实,意味着城市应当考虑客观条件和现实发展的需要,保持个性,就是要留住城市特有的“基因”,如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同时,维护好历史传承,留住城市的“命脉”,是保持城市特色的关键所在。城市的内在支撑点在于其特殊的环境,离开历史和文化,城市个性则无从谈起。而保护含有特殊文化遗产的古迹,无形中就留住了城市个性赖以存在的载体。

“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人们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留在城市。”先哲亚里士多德在几千年前就一语道出城市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根据各种推算,中国在未来的几十年中还会有几亿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太多的人将自己的幸福美好生活寄托于城市,今天的城镇化更需要文化的发展,并且文化应成为城镇化的推动力。为此,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记者 郭艳

(网络编辑:贺立辉)

网络编辑: 来源: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本类固顶
  • 没有
  • 中国民主促进会吕梁市委员会(www.sxllmj.org.cn)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传真:0358-8223098 电话:0358-8223098 吕梁民进邮箱:mjllsw@163.com
  • 吕梁市市委大院 邮编:033000 晋ICP备10006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