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吕梁市委员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不忘合作初心 继续携手前进 >> 先进典型 >> 内容

扶贫功臣马恩正

时间:2010-10-20  作者:佚名   点击:

友情链接:
  • women's ugg boots
  • fake UGG boots from china
  • 姓名配对
  • 爱情姓名配对测试
  • 在线签名设计免费版
  • 免费艺术签名设计
  • 姓名藏头诗生成器
  • 爱情藏头诗在线生成
  • 藏头诗
  • 爱情藏头诗
  • 藏头诗
  • 爱情藏头诗在线生成
  • 手机铃声免费下载
  • 手机短信铃声免费下载
  • 小S微博
  • 大S微博
  • 新浪微博登陆
  • 好听的手机来电铃声
  • 乐赚兼职是真的吗
  • 乐赚网络兼职平台
  • 淘金网
  • 签名设计免费版
  • 在线签名设计免费版
  • 艺术签名设计
  • 姓名配对
  • 兔年运程2011测试
  • 手机小游戏

作者:英淼 永礼   发布时间:2010-05-07 10:58:49

在山西省吉县、永和县,马恩正老师义务扶贫的事迹有口皆碑,只要一提到“马恩正”,当地农民都会竖起大拇指,如数家珍地道出他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

       扶贫功臣马恩正 

每次下乡,马恩正都要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答疑

   义务扶贫献爱心

   1990年,上任不久的吉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总经理杜寅森看到当地农民生活贫困,人均年收入只有二三百元,当时吉县有句顺口溜,“地下没挖的,地上没拉的,领导没抓的,农民没花的”,这是农民对吉县经济状况的形象说法。果树是县里的支柱产业,占农民平均收入的40%左右,杜经理想因地制宜搞果树种植配套服务,他手里有化肥、农药,就是缺科学技术,于是他找到山西省农资公司科技处技术科容科长求援,反映到县里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想方设法从山西太原农校请来了马恩正老师。

   马恩正老师系山西省太原农校高级讲师,他既是共产党员又是民进会员。1958年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山西农大任教,后调太原果树场和太原农校工作,一直从事农业科技教育和科技推广工作。

   1990年5月1日,马恩正肩负着民进山西省委会的重托来到吉县,为农民搞科技系列化服务。初来乍到,马老师用了半个月时间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走访了吉县5个乡镇,20多个村庄,30多个果园,采制病虫标本,拍摄彩色照片,寻找病害根源,制定防治方案。针对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六大优势、存在的六大问题以及解决办法。经他考察,百姓脱贫致富要求强烈,当地县委政府重视,发展种植苹果有了一定规模,群众的积极性也高。吉县地理条件是海拔高,日照长,昼夜温差大,土壤层厚,无工业污染,适宜种果树。种果树符合国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吉县地处“十年十旱”、“穷山无水”的黄土高原,种粮食减产率高达60%-70%,有的年成甚至绝收,而种果树再旱也会有收益。针对农民缺乏管理果树技术,必须提高科技意识、科技水平及操作技能,才能有效地防范病虫害,为提高果品质量打开销路等问题,马老师提出为吉县代培果农科技人才;培育农民的苗果基地;抓管理促效益,用效益促发展;建立示范点等六项措施。同时,他还提出“约法六章”:一是不计服务报酬;二是不住高级房间;三是不吃招待宴席;四是不要多余的人陪同;五是不要专车接送;六是不休节假日。

   开始农民们半信半疑,为取信于民,马老师选中洪山乡西头村特困户李当辰作为示范户。他8岁死娘,15岁死爹,由村里人养大,结婚娶妻时没有新房,乡亲们把圈羊的窑洞收拾之后作为新房。婚后夫妇二人生了5个孩子,承包了2亩果园,果园成果率虽高,但由于不懂得科学管理,8万斤苹果都生了虫,不但蚀了本,还要赔8000元,连承包费都交不出,欠了一屁股两肋债。马老师多次到他的果园勘察防治病虫害,杜经理则以赊账的形式提供农药,义务提供人力支持,他们吃住都在果园里。马老师耐心地为李当辰讲解果树管理知识,爬上爬下,修枝打杈;身背器材,喷洒农药;手持铁锹,培土施肥,道道工序都认真示范,严格要求。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果园净赚了近5万元。李当辰高兴得合不拢嘴,他盖起了5间窑洞瓦房,还购置了彩电、沙发、组合柜等,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当年的穷光蛋如今成了万元户。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农民们相信了科学才是致富之本。这次我们采访,在洪山乡西头村李当辰的家见到了他,当年的“果状元”不仅经济上翻了身,如今还当选为管理三四百人的村长。

   马老师真心诚意扶贫,为“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带动更多的农民脱贫,他向当地领导建议,必须大量培养技术人才。于是和杜经理合作办培训班,将当地45名农民送到太原农校脱产学习两年,费用全部由公司支付,为当地培养科技人才。

   过去,吉县的苹果顶多销往临汾,如今吉县苹果闻名遐迩,已远销到广东、广西、福建、河南等地。吉县苹果色泽鲜亮,红润可人,味道甘甜,食后齿留余香,令人回味不尽。在1992年中国首届农业博览会上,红星苹果荣获水果类唯一“金奖”。1996年,马老师建议吉县人民树立品牌意识,开拓市场,吉县苹果注册了“壶口苹果”品牌,从此,地处黄河之滨的吉县不仅以“天瓢倒泻吼雷霆”的壶口瀑布闻名于世,而且以优质苹果驰名全国。

 

         扶贫功臣马恩正

送科技下乡,马恩正一边说,农民一边记

   科技下乡见真情

   金秋九月,正是橙黄橘绿时。为了追踪采访马老师15年来一以贯之、始终不渝的科技扶贫工作,我们在中秋节前赶赴山西。我们一行人驱车在颠簸崎岖的山路上盘旋,几个小时车程后来到了吉县中垛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许多新建的大瓦房,有的门楼还贴了瓷砖,家家户户门上都挂有牌匾,上书“福泰安康”、“福居红光”、“紫气东升”、“福星高照”等吉祥字样,向人们展示着吉县的巨大变化。在中垛乡我们见到了已退休、承包了百亩果园的杜寅森,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向我们介绍了多年来与马老师精诚合作的情况,他们二人在扶贫过程中成为知心朋友,他为马老师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为农民办实事的“民进风格”所深深打动。讲起马老师多年来扶贫工作的点点滴滴,往事历历在目。1991年马老师的父亲病危,当时正在中垛乡为果农进行现场培训的马老师坚持把课讲完,又遇上几个农民赶来向他求援,马老师二话不说和他们连夜赶往狮子河村虫害猖獗的麦田,及时进行了防治,从而避免了农民小麦绝收,但推迟了返回沈阳面见临终的父亲,讲到这里,杜寅森动情地说:“马老师为了吉县老百姓失去的太多了……”1992年马老师的老伴患了偏瘫,生活不能自理,家务事由马老师独力承担。杜寅森多次赴太原向马老师求援,每次敲马老师家的门,手欲伸又止,想到马老师推着轮椅上不能自理的老伴,为她梳头、喂饭,杜寅森就不忍心敲门了;又想到吉县农民为病虫害所困扰,束手无策,这种矛盾心理使他左右为难,最终咬牙敲开了马老师家的门,向马老师求援。老伴谅解和支持丈夫的义务扶贫工作,后来杜寅森再到马老师家,老伴总开玩笑的说:“勾魂儿鬼又来了。”说到这里,杜寅森的眼里噙着泪水,在灯光下泪花闪动,感染了我们在场的所有人。

   清晨,在吉县县城有一位为宾馆送菜的老汉,自行车上装满鲜亮碧绿的蒿子杆、菠菜、黄瓜、佛手等蔬菜,我们跟他攀谈起来。他说,老俩口在城关附近种了2亩菜地,20多个品种,年收入可达1万多元,原来这里蔬菜品种单一,马老师到吉县扶贫之后,对当地农民进行悉心指导,引进了多个新品种,不仅使产量提高,还丰富了当地蔬菜种类,使农民生活得到改观。接着,我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文成乡。在基层工作多年的乡党委书记谭立忠和乡长李桂萍向我们介绍了这里的基本情况:全乡共有10123人,这里有全县有名的千亩示范果园,阡陌相连,一望无际,树上缀满了累累硕果,每亩果园收4500斤苹果,年产值500万元,每户每年收入5-6万元。以前这里十年十旱,吃水困难,农民只得下沟地挑水。1999年全乡安装上了自来水,千亩果园通过涌灌,长势良好。如今全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分之一的人家买了摩托车,三分之一的人家买了农用三轮车,许多家庭翻盖了房子。谭立忠说:“这全是马老师的功劳,他不仅培养了一批乡土人才,还培养了一批输出型人才。马老师在吉县搞扶贫已近百次,深受当地农民欢迎。”当时的县委书记陈保堂高度评价马老师的科技扶贫工作,说他既有功劳也有苦劳,干部群众人人称赞,值得全县人民学习。常务副县长陈继臻赞扬说,马老师想出了一套法子,走出了一条路子,干出了一个样子。

   在街头巷尾,我们采访了几位当地老乡,这些憨厚淳朴的农民看见马老师来了,马上围拢上来,热情地和马老师打招呼,有的喊他“马老师”,有的喊他“马教授”,马老师握着他们的手嘘寒问暖,拉起家常。我们采访的一位老汉叫郭留辰,今年58岁,1990年前种地每亩年收入仅200-300元,如今种4亩果园,年收入1.6万元,全家5口人,平均每人3000多元,担任了农民组长的他感激地说:“这都是听了马老师的课,懂得科学治理果园、防治病虫害的结果。”当我们问起今年的收成时,49岁的梁军安兴奋地介绍说,他家5口人,5亩果园,现在年收入1万元左右;过去种地好年景时每亩才收入二三百元,扣除种子、化肥等投入,所剩无几。和今天相比,真有天壤之别。交谈之中,农民们衷心感谢马老师,记念着他,农民兄弟永远不会忘记马老师,把他称为“马恩人”。

   与吉县毗邻的永和县以产枣出名,但易生虫害,影响销路,是马老师的科技扶贫,使当地改变了面貌。乡长段奇文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这里是有名的枣乡,全乡5000多人,有180万株枣树,年产600-700万斤枣,每户最少有枣树200-400株,每株产30-40斤枣,每斤能卖到2.5元-3元,每户每年能收3000-5000斤枣,年收入可达到1万元。马老师给我们带来了科学种植知识,他平易近人,不厌其烦地为农民传授防治病虫的技能,使当地农民脱了贫,有的农民新建了平房,置办了电器,甚至还有人花5万元在永和县县城买了房。过去只有城里人到乡下买房当别墅,如今致了富的农民也到城里去买了房,真是意想不到的巨变!

   当我们见到冯家山村支书冯治文时,这位精干的中年汉子立即紧走两步奔向马老师,紧紧握住他的手笑嘻嘻地说:“马老师,您回家来看看。”他介绍说,1993年枣树出现大面积病虫害,马老师经过调查研究,教会农民科学治理,改变以往农民从上向下喷洒农药为由下向上喷洒,这样可以灭绝潜伏在叶背上的虫害。冯治文说:“原来我们治理园子是粗放制,自从马老师来了以后,他提出三项措施:一是保水、修堰(俗称小簸箕);二是施肥;三是防虫防病。”我们跟随他进了一座枣树园,看见有些枣树上挂着吊瓶,他解释说:“这是枣树得了叶斑,正在输液进行治理,这都是马老师教我们的高招。”这里以盛产大枣闻名,个大核小、肉厚无虫、色泽黑红、含糖量高,入口爽美快适,久久回甘。冯支书请我们品尝了这里的特产,不无自豪地说:“今年10月10日,我们将带着1万斤永和枣到北京参加农业博览会。”

   正品尝着甜美多汁的脆枣,迎面来了一位老汉,看到马老师激动地打招呼:“老朋友来了,枣农的财神来了。”他是冯家山村的枣农冯治水,今年57岁,仅有小学3年级文化程度,自学成才。他曾经用10元钱买了50亩撂荒地(在岩石边上开垦的地),向马老师学习了嫁接技术,种了一部分梨枣,被枣农们称为“当地的土专家”。当我们问到他今年的收成,他说:“估计能收6000斤枣,可收入1.3万元。”马老师对他说:“你干得不错嘛。”他说出了肺腑之言:“是党的政策好,是民进的人好,是马老师人好。”说起今后的打算,他指着身上穿着的已经破旧的廉价灰西服说:“我要种植1000株枣树,100株花椒,300株柏树,目标是年产10000斤红枣,年产1000斤花椒。我要先治坡,后治窝,不达到目标,就不添衣服,不盖房子。”临行前,他还给我们写下一首诗:“金秋佳节贵宾临,民进高友进了村。无私奉献精神贵,干绩留在子孙心。”可见,在当地的老百姓中,“民进”两个字有着何等的份量。马老师的义务扶贫使“民进”深入人心。

   马老师不仅传授科学治理病虫害的知识和技能,还不遗余力地帮助当地农民走生态富民之路。坐落在阁底乡辛角垣村的永和县辛角垣高效农业园区有80个用国家扶贫款建造的蔬菜大棚,马老师耐心教那里的菜农如何鉴别农药真伪和病虫害防治,并当场进行示范和讲解,受到了当地菜农的热烈欢迎。

   马恩正:民进人的风采

   高风存大地,赤诚在涓滴。马老师经常说:“农民需要我,我也需要农民。”他发挥余热返哺人民的事迹,充分体现了民进“立会为公、参政为民”的宗旨。他情系贫困山区和老区,义务扶贫,推广农业科技,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先后被评为省优秀教师、省劳模,1992年受到民进中央表彰,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授予他“全国智力支边扶贫先进个人”称号。1996年荣获国家十年星火先进个人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授予他“全国双学先进个人”称号,事迹被载入《吉县县志》。1999年,在中共吉县县委、县政府全县三级干部会议上马老师披红戴花,被授予“科技扶贫功臣”的称号。面对这些荣誉,马老师不骄不躁,一如既往,至今仍坚持义务扶贫,常年不懈。

   民进中央对马老师的扶贫工作高度重视,曾三次派出工作组赴吉县检查指导。1993年民进中央几次派人下去搞调研,统战部也给予大力支持,并拨经费帮助吉县搞扶贫工作。1995年,年近八旬的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陈舜礼深入吉县考察扶贫工作。1999年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张怀西在太原召开民进支边扶贫工作会议后,不辞辛苦,一路颠簸,来到吉县亲眼目睹了马恩正老师扶贫工作的实绩。中央统战部五局局长林克平来吉县调研时对马老师的科技扶贫工作做出高度评价:“吉县走了一条政、技、物相结合,多快好省的扶贫道路。”政是指政权,必须取得当地党政领导的支持,规划、协调、组织实施。技是指技术,必须有一大批热心于农业科学工作,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知识分子,全心全意参与扶贫,真正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针对当地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培训,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物是指物资,有一个施资的载体部门,像杜经理那样好的事业合作伙伴。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正是因为有县领导的大力支持,马老师精心传授技术,农资公司投资化肥农药配套服务三方面的有力配合,吉县农民脱贫才取得成功。领导重视是关键,组织落实是根本,骨干作用是灵魂,这是在吉县搞科技扶贫的三条成功经验。

   在回京的路上笔者对马老师进行了随行采访。

   笔者:“您是什么时候加入民进的?为什么要加入民进?”

   马老师:“我是1987年加入民进的,之所以加入民进是因为民进讲实话,办实事。人是要有追求的,民进的宗旨是‘立会为公,参政为民’,这也正是我作为共产党员所追求的崇高目标和人生价值。”

   笔者:“您已经70岁高龄,为什么不在家享清福,还这么辛苦地东奔西跑义务扶贫,乐此不疲呢?”

   马老师:“我这个人在家呆不住,只要能跑得动就不休息,出来觉得心情愉快,呆在家里反而心情不好。早已习惯我长期在外奔波的孩子们都称我是‘野生动物’。可有一次我女儿来到吉县之后,看到当地情况,深有感触地对我说:‘老爸,我这次来吉县才知道你为什么总往这儿跑,这儿的农民太需要你了,以后你来吧,我不会阻止你了。’”

   笔者:“您多年从事扶贫工作,对今后的扶贫工作有哪些建议?”

   马老师:“一,在没有工业副业的地区让广大农民奔小康还得靠土地作科技文章,提高单产、提高质量是关键;二,要重视、挖掘当地人才。科技要靠人才去推广,我们现在不是没有人才而是人才要到位,要真正鼓励人才到贫困地方去,政策要倾斜,包括物质待遇、精神待遇,作出成绩的就要表扬,这才能把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三,要有一个稳定的领导脱贫的班子,要有长远打算,针对某个地区,到村到户,脱贫不能一哄而起;四,要正确合理使用扶贫基金,钱要用在刀刃上,脱贫要靠‘政、技、物相结合’,致富奔小康更要靠‘政、技、物相结合’。”

   笔者:“您的生活目标是什么?您搞科技扶贫这么辛苦还分文不取,图的是什么?”

   马老师:“‘来到人间,为了奉献。’这是我给外孙胎毛笔上题的字。人活的是精神,不是物质。人得有精神,精神支柱比什么都重要,有了精神支柱没有钱也是快乐的,没有精神有了钱也是胡闹的。我还是那句话,‘中国需要这种人,你不干谁干’?”

   在扶贫的道路上马老师无间寒暑地走过了十五个年头。他挚爱着这片黄土地,深爱着这里的父老乡亲。9月27日,在外扶贫多日的马老师返回太原与家人小聚。9月28日,桂子飘香,皎月流晖,正是阖家大团圆、千里共婵娟的中秋佳节。晚上9点15分,马老师又打点行装,踏着如水的月光,乘车东下,次日早晨河北乐亭绿色林果医院的农药实验正等着他主持鉴定。与马老师握别之际,我们道了几声“珍重”,望着他那行色匆匆的背影,顿时觉得是那么高大……

   毛主席在《吴玉章寿辰祝词》中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马恩正老师正是毛主席备加赞扬的这种人,他十几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在山西省吉县、永和县为当地农民科技扶贫,默默奉献,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是一面旗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Tags:扶贫 功臣 
网络编辑:admin 来源:不详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中国民主促进会吕梁市委员会(www.sxllmj.org.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传真:0358-8223098 电话:0358-8223098 吕梁民进邮箱:mjllsw@163.com
  • 吕梁市市委大院 邮编:033000 晋ICP备10006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