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吕梁市委员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学苑 >> 内容

中国近代体育的先驱——徐一冰

时间:2008-8-11 9:25:25  作者:   点击:

中国近代体育的先驱——徐一冰

                                                       伍星 

 
  徐一冰,又名益冰、益彬、逸宾,1881年出生于浙江南浔一个诗书之家,1901年考取秀才。1905年徐一冰东渡日本,进入大森体育学校专攻体育。
  19世纪末,甲午战败,“中国人四千年的睡梦此时才被惊醒”,引发“不妨以强敌为师资”的留学热,形成中国留学史上第一次留学高潮。这些留学生人才辈出,徐一冰可谓在体育学科方面的杰出代表。
  毅然办体校,悉心育专才
  1906年,徐一冰学成回国,先后执教于上海的中国公学、爱国女校、湖州旅沪公学、民立中学和上海女子中学。
  1907年,徐一冰怀着体育强国的梦想,与友人徐傅霖和王季鲁等创办中国体操学校于上海老西门。这是中国近代体育史上第一所培养体育专门人才、传播近代体育的体操学校。
  中国体操学校的宗旨是:“提倡正当体育,发挥全国尚武精神,养成完全体育教师,以备教育界专门人才”。学校还制订了我国第一个近代体育专门学校章程,对宗旨、学制、课程设置、招生、升留级、考试以及交学费都作了规定,是早期体育教育中较规范的学校。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12月24日中国体操学校在上海《时报》登出招生告示,许多青年闻讯报名。徐一冰提出录取的条件是:“品性纯良,身体健全,国文精通,年龄在16岁以上,24岁以下”。1908年2月,体操学校首届开学,学生64人,本科生45人,选科生19人。
  徐一冰的长子,著名作家徐迟回忆:初期,“王季鲁办理校务,徐卓呆(傅霖)专司学科,我父亲担任校长并兼训育。”“后来,徐卓呆因事离沪,王季鲁也无暇兼顾,校务就由徐一冰独立支持。”“初时经费奇窘,支持并非易事。大家埋头苦干,头两年都不支薪水半文。”校址最早选在浙江路华兴坊。1910年在新西门外另辟场地,建造校舍,形成规模。
  1911年辛亥革命时,该校师生全部参加革命军,1912年复校。因在辛亥革命中有功,该校获沪军都督陈英士的嘉奖。
  创立女子部,巾帼要强身
  徐一冰等认为,“女子为国民之母,欲强国民,更不能不谋女子之体育”,把培养女子体育师资、女子参加体育活动看成是发展体育的重要方面。
  留日归国后,徐一冰首先任教于爱国女校,继而创办中国体操学校女子部。辛亥革命后,他还协助同乡好友王明良创办爱国女校南浔分校。
  中国体操学校创办后,1908年秋即开创女子部,被社会视为奇事。校址设于老西门外黄家阙路白云观内,与男子部各居一处。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办学方法都受日本教育制度的影响,其中以教日本体操、舞蹈闻名。该部招生两届,学生不过二三十人。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全体学生参加了学生革命军,学校一度停办。而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批女学生革命军则被传为美谈。
  1913年学校恢复,校舍、经费与男子部分开,并改名上海中国女子体操学校。这是中国近代体育史上第一所女子体操学校。学校的学制为一年半,招收高小毕业生入学。学生大部分来自江浙两省,学生人数增至40人。课程设置与中国体操学校相同,教师多数为中国体操学校教师兼任。
  由于女子体育是新生事物,社会关注有限,学校经费困难。每届只招20人,一届学生毕业后才能招收新生,部分教材只能由学生手抄,终难以为继,学校停办。
  愈难愈向前,锐意求改革
  1920年,中国体操学校由上海迁往南浔。
  迁址的导因是得罪了当局。徐迟回忆:“1919年,……到处掀起了抵制日货的爱国行动。中国体操学校的学生走上了大上海的街头。他们砸了‘本店专卖日本瓷器’的店铺,又从一些布庄里抄查出一捆捆的东洋布匹,抬到西门体操场上,堆积如山,点了一把火,烧掉了它们。……这样的爱国行动引起了上海镇守使的反感,派出兵来包围林荫路上的中国体操学校。不准爱国,岂有此理!这一下激起了全体师生的更大的愤怒。他们竟然想发动一次奇袭,去缴下那些士兵的枪械。……幸而,士兵们忽然奉命撤走了。
  据当时体校的一位学生回忆,看来那时学生们干得可能过火了。于是徐一冰觉得上海待不下去了,决定迁校到南浔去。他觅得西栅庄村孙家的一块大空地。但因买下来的钱不够,乃改为订约十年,租地造屋。体校的房屋很快造了起来,赶紧就迁校离开上海。”
  当时他一无校舍,二无场地,三无设备,四无教员,原来的几位合作共事者皆各走他方,学校即由他一人支持。他东奔西走,筹捐募款,很快又挂起了“中国体操学校”的校牌,开始了正规的教育训练。迁址后,徐一冰根据当时国外的体育运动向竞技体育转变,以及欧美田径和球类运动开始在我国兴起的状况,对体育课程设置做了大调整。
  调整的重点有二:一是革除兵操;二是增强田径和球类教学。改革后的课程,在学科中删除了兵学,术科则做了较大的调整:体操、棍棒、田径(田赛包括:跳高、跳远、铅球、铁饼、标枪、三级跳远、撑竿跳高等,径赛包括:110码、220码、440码、880码、1600码、110码高栏和接力赛跑等)、球类(包括篮球、排球、足球和网球)、国术等。
  当时学校管理很严,学生生活军事化,学生冬天穿黑色校服,夏天穿白色校服。每天金鸡报晓,师生们即踏着晨露,活跃在运动场上,学校办得有声有色。
  由于徐一冰办学有方,成绩卓著,曾获得了北洋政府教育部的一等文虎勋章和七等嘉禾勋章。1914年大总统黎元洪颁发给他一只《教思无穷》的匾额。徐迟回忆说:“我小时是看到过的。抗战胜利后,我回家乡,还曾看到它高悬在百间楼下,徐家宗祠的正梁上。”
  驳军国教育,倡正当体育
  晚清社会变革时期,国人的普遍共识是借体育以强兵、强身、强国,使当时社会上盛行“军国民体育”。
  然而,军国民体育的实施,并未能实现“体育救国”的理想,相反,这种教育越来越表现出对学生身心的严重摧残。徐一冰首先站出来,提出对“军国民体育”的反思。
  1914年春,徐一冰决意将中国体操学校的办学宗旨,由初期的“提倡尚武精神”,而改为“提倡正当体育”,通过体育以实现“人人具有健全的体格,活泼之精神,得永久享受康强之幸福”。同年,著名的“精武体操会”更名为“精武体育会”。体操与体育,虽是一字之差,却反映出中国人的体育观念在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
  徐一冰的改革思想和实践,对推动全国的体育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1919年4月,全国第一次教育调查会召开。会议通过一项新的教育议案,提出:中国之共和政体,应适应世界之发展潮流,并特别注意取英、法、美三国之长。在教育上当形成“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宗旨。
  在此精神下,长沙雅礼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相继于1919年和1920年宣布在本校废除兵操教育,转而注重走步、队形变换、徒手体操、攀援、跳跃、器械操等项目。1923年,在北京政府公布的《课程纲要草案》中,正式提出将“体操科”改名为“体育课”。从此,以田径、球类和游戏为主要形式的西方近代体育内容,正式进入了我国的学校教育,并普遍实施;健身、娱乐、竞技的体育观念也在国人中逐步确立。体育越来越接近于体育的本质和真义。
  创体育刊物,为体育大声疾呼
  在创办体操学校、普及体育教学的同时,徐一冰还创办了我国第一份体育杂志,向民众介绍西方体育的理论与方法,为中国体育事业大声疾呼。
  1909年,《体育界》创刊于上海的中国体操学校,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近代最早的一份体育报刊。杭州大学体育系资料室现藏有《体育界》创刊号。据原杭州大学体育史专家赵善性介绍,在总共35页的《体育界》创刊号中,包括了研究资料、教授资料、问答、批评、杂录以及教材教法等内容。徐一冰在《体育界》创刊号上呼吁那些“头重若大斗,面色如死灰,稍处于劳苦之境遇,则心悸亢进,头眩目晕”的教育界人士,将体育放在与德智平等的地位上而“不稍偏废”。这本不定期出版的刊物出了10期后停印,1918年3月复刊。徐一冰在1919年第13期《体育界》上发表了一篇卓有见识的《征求体育家意见启》,他主张“或则习岛国之风,或则守新大陆之制”,以改变体育界“宗旨之乱,学说之杂”的混沌状态。
  1914年3月,在《体育界》停刊的日子里,徐一冰与王均卿创办了上海中国体操学校校刊——《体育杂志》,徐一冰任主编。《体育杂志》目的是“忧国之羸弱,造学子于健全”,“举我所经验而心得,以播种而远行”。在《体育杂志》创刊号发表了徐一冰的论文《体育与武力辨》,还发表了中国体操学校二期生程鸣声撰的《中国体操学校夜行军记》,介绍由徐一冰携领一期生,徐筑岩统领第二期生,举行夜行军的演习情况等文章。
  在《体育杂志》第二期上,徐一冰发表了题为《整顿全国学校体育上教育部文》,全文2500字,理正辞严,列举古今中外的事例,论述学校体育的重要性,针对当时的教育弊端,提出六大建议,涉及中、小学校体操统一教授、革除兵式教练一门、培养女子教员教授女子学校体操游技科等。这六条建议在当时为学校体育的构建搭起了框架。《体育杂志》还连载了徐一冰撰写的《体育史》,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本《体育史》。
  办校十五载 桃李满天下
  徐一冰不仅是体育教育家,也是儿童职业教育家。1914年,徐一冰毁家兴学,创办南浔贫儿教养院,自任校长。贫儿院供孤苦无依的少年儿童入学,供膳宿,半工半读,上午是课堂知识课,下午工场实习。徐一冰怀着深切的社会责任感,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他的理想。
  那时,徐一冰还担任南浔高等小学校长。他一身兼三职,奔波于沪浔两地。
  徐迟回忆儿时记忆中的父亲:“他很威武。贫儿院里既有新式的体操用具如哑铃、曲棍等等,也有国术的武器,刀枪剑戟,插在武器架上。父亲是十八般兵器都能取下来耍上一段功夫的。”
  但是到了上世纪20年代,“……他久已劳损过度,开始咳嗽,他得了肺结核症。在当时这是不治之症。
  ……
  江南的冬天是异常的寒冷的,父亲终于病倒了。1922年10月10日‘双十节’,他扶病带我们到体操学校大操场上,那里已搭起了一个很大的舞台。在庆祝会上他还发表了演说……而从庆祝会回家以后,他的病就日益沉重了。”
  1922年11月,徐一冰在南浔病逝,终年42岁。
  徐一冰去世后,由他的堂弟徐一行担任校长。中国体操学校一共办了16个年头,终因徐一冰的去世,继任校长不得力而宣告停办了。
  中国体操学校是当时中国留学生所创办的体校中最大和最有影响的一个,共有36届毕业生,1531人,遍布全国各地。在中国体操学校和女子体操学校毕业生中,有不少成为我国近代体育史上的知名人士和体育教学的骨干,其中有上海东亚体专创办人庞醒跃、傅球,中华武术会及该会体育师范学校创办人吴志青,上海两江女子体专创办人陆礼华,浙江体育师范学校创办人蔡倔哉,上海中国体育学校创办人顾拯来,苏州中山体专创办人朱重明、周德,中国女子体操学校校长华豪吾,广东体育专科学校创办人杨振峰,成烈体专创办人柳成烈,奉天体育学校创办人尚士元等。
  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陆礼华创办的两江女子体育专科学校。从1922年建校至1956年,两江女体校共办22届,毕业生共1000余人,为在中国开展女子体育运动做出了很大成绩。
  徐迟在《江南小镇》中也提到两江女体校:
  “……(1930年)三姐……从上海的两江女子体操学校毕业。两江的校长是陆礼华,本是我父亲的学生。两江当时很有一点名气。特别在女校长带领下,学校的女子篮球队,到日本进行了比赛。……跨海出征,本身就是一个壮举,博得了社会上的赞誉。陆礼华对三姐是特别照顾,所以她一毕业就介绍她到天津南开大学附属女中当体育教师……”
  徐迟是我的舅舅,他所说到的三姐,就是徐一冰的三女儿、我的母亲徐和。由于外祖父徐一冰毁家兴学,我母亲姐弟几人在贫儿院的环境中长大起来。我母亲从两江女体校毕业,只身北上天津,继承外祖父的体育事业,成为南开女中的一名体育教师。抗战后期她去了重庆,从教于陶行知的育才学校,也是继承了外祖父徐一冰的平民教育事业。遗憾的是我对母亲那一段历史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只是仍保留着年幼时对母亲三步上篮、投掷铅球时的动作之标准且矫健的记忆,保留着对母亲花样滑冰时那流畅优雅的姿态的赞叹。我没有继承外祖父徐一冰和母亲的运动细胞,但自幼跟母亲学会的游泳至今仍是我最自如最喜爱的运动。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徐一冰辞世已80余年,南浔中国体操学校的校舍也已荒芜。但每当我们回想起当年徐一冰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呕心沥血办学兴教,开创中国体育事业多项第一的业绩,仍感叹不已。

                    (网络编辑:李媛)

网络编辑: 来源: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本类固顶
  • 没有
  • 中国民主促进会吕梁市委员会(www.sxllmj.org.cn)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传真:0358-8223098 电话:0358-8223098 吕梁民进邮箱:mjllsw@163.com
  • 吕梁市市委大院 邮编:033000 晋ICP备10006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