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年07月01日 09:00
来源:《求是》 作者:胡苏平
山西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如何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是我们着力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系统化布局,全方位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实践中,我们探索总结出了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
一、“四轮驱动”改革,加速解放文化生产力
文化要繁荣,改革须先行。文化体制改革涉及范围广、社会影响深、推进难度大,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用科学的思路和方法积极稳妥地加快文化改革进程,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我们在实践中形成了“四轮驱动”改革的有效做法。
领导决策驱动。领导重视是加快推进改革的关键。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多次听取汇报,研究文化改革的重大问题,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在改革的关键阶段,省长亲自担任了省文化改革发展领导组组长,同时,全省市县都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宣传部长任常务副组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组成的文化改革发展领导组。各级领导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卓有成效地解决了文化改革中的一系列难题,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按照中央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强有力地推动改革不断深入。
舆论引导驱动。舆论支持是推动文化改革的强大力量。改革当初,人们对文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存在许多模糊认识,不想改、不愿改的情况普遍存在,有非议改革的言论,有抵触改革的情绪。如何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形成广泛的改革共识,成为我们必须破解的难题。为此,我们把媒体舆论引导作为打破改革僵局、形成改革共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充分调动各类媒体,为文化改革造势鼓劲。在强有力的舆论引导下,逐渐形成了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浓厚氛围,为顺利推进改革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政策保障驱动。政策是文化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保障。我们着眼于逐一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难题,先后制定出台了10多个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性文件,这些文件的针对性、指导性、操作性都很强,使我们的文化改革有了比较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比如,我们妥善解决了转企改制单位职工的养老、医疗等各类社会保险等问题,制定出台了支付改革成本的政策措施,由财政保底解决了事企差问题,拿出了保证转企改制单位运营发展的启动资金,这些难题的有效破解,有力地保证了文化改革的快速推进。
督导检查驱动。督导检查是推动文化改革的重要手段。省里组成了由省委宣传部牵头、部领导带队,文化、广电、出版等部门参加的六个联合督导组。督导检查中,我们着眼于解决矛盾问题、加快改革进程,动真的、碰硬的、抓难的,采用面对面指导、一对一解难、包片蹲点等办法,逐一解决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对于问题多、难度大、进展慢的市县和单位,我们调遣精兵强将进行督导检查,直接与市县党政主要领导一起研究解决问题。在改革的关键时期,我们实施了“三个每周一次”机制,即一周一督查,一周一汇报,一周一通报,大大推动了改革进程。特别是在推进文艺院团改革中,针对摊子大、困难多、矛盾复杂的情况,按照五个一批、分类指导的政策,采取一团一策、先易后难、逐一解决的策略和方法,保证了改革任务不折不扣地圆满完成。
“四轮驱动”,使山西文化改革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举走在全国前列,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截至目前,全省共有488家文化单位完成转企改制任务,核销事业编制15000余人。省市县广播影视管理实现局台分离;全省11个市、119个县全部成立了文广新局和文化市场执法机构;120家出版发行单位、154家电影发行放映和电视剧制作单位、163家国有文艺院团全部完成转企改制;广电网络基本实现全省一张网;非时政类报刊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同时,理顺了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成立了由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任组长、财政厅副厅长任副组长的省属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在对群众改革满意度的测评中,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100%。
二、“四五发展”布局,全面增强文化竞争力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以战略眼光和系统思维进行谋划布局。实践中,我们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省情实际的文化发展道路,具体讲,就是“四五发展”的思路和布局。
五大产业区统筹发展。我们根据全省文化资源的区域分布状况和特点,科学地规划了我省文化产业的区域布局,确立了五大文化产业区,即北部佛教与边塞文化产业区、中部晋商文化产业区、南部根祖文化产业区、东南部太行红色文化产业区、西部黄河风情文化产业区,形成了文化产业特色化布局、集群化发展和差异化竞争的格局。目前,全省各地按照五大产业区的要求,都在彰显优势、突出特色、竞相赶超,形成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五大战略引领发展。201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大作品表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大会展集聚的五大战略,确立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大思路、大举措。在大作品表现方面,相继打造了大型说唱剧《解放》、舞剧《千手观音》、京剧《知音》、话剧《立春》等一大批精品力作,广受省内外群众的欢迎。在大集团运作方面,先后组建了出版、网络、演艺、影视、日报传媒、广电传媒等省属六大文化企业集团。 2011年,六大文化企业集团收入突破80亿元,实现了翻番。在大景点支撑方面,在武乡八路军文化产业园区打造了大型实景剧《太行山》,在云冈石窟打造了综合剧目《云冈秀典》,大力度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影响力。在大会展集聚方面,着力打造了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五台山国际旅游节等20多个会展节庆,形成了招商引资的大平台、大载体,生动地宣传了山西,推动了对外开放。
“五个一工程”联动发展。为了推动全省各地文化协调发展,我们提出了“一策一业一品一节一剧”的“五个一工程”,即每个市县出台一个好政策、做强一个好产业、生产一个好产品、办精一个好会展、打造一部好剧目。“五个一工程”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全省上下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百花竞放的崭新格局,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化园区、文化产品、会展节庆、精品剧目。目前,全省各地实施重点文化产业项目123个,总投资近200亿元。
五个新进展加速发展。如何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精品创作、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等方面都取得新进展,是山西文化改革发展的全方位、总体性目标。比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十一五”时期,全省农村实现了广播电视全覆盖,今年年底即将完成文化体育场所全覆盖。我们还相继建成了省城十大公益性建筑,其中文化设施就占了七个。在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方面,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从财政支持、资金融通、人才引进、土地供给等角度出台了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多项优惠政策。
在“四五发展”思路和布局的引领下,2011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80亿元,以超过32%的速度增长,高于全国增速。占GDP比重达到3.4%,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转型跨越统领,突出强化文化创新力
国家把山西作为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山西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自觉地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到试验区的规划布局之中,做到同部署、同实施、同考核,坚持以转型跨越为统领,着力用好先行先试这个最大的政策,重点抓了三个支撑。
转型跨越发展,必须发挥文化作为精神力量的强大推动作用。我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文化改革发展,大力挖掘具有鲜明山西特色的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晋商精神等,着力锤炼和弘扬“山西精神”。如今,具有山西特色的民族精神和适应世界潮流的时代精神已经成为鼓舞山西干部群众爱国爱晋、艰苦奋斗、拼搏奉献、创新超越的强大力量,成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
转型跨越发展,必须优化发展环境、壮大市场主体,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我们统筹开发利用地下地上两种资源,做好煤与非煤两篇文章,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像挖掘地下资源一样挖掘文化资源,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和社会力量向文化集聚,建设了一批投资大、规模大、带动作用大的大型文化项目,推动文化产业尽快成为我省的新兴支柱产业。我们从山西文物资源、文化产品、旅游景点的优势出发,正在加快筹建文博、工美、旅游、体育等四个新的省属文化企业集团,尽快形成以十大旗舰文化企业集团为主要支撑的“文化晋军”发展新局面。我们大力推动资源型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军文化产业,加大了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推动软件、动漫等新型文化业态建设,形成了大、中、小、微型文化企业集聚发展、优势互补、各展其长、大小共生的新格局。我们的目标是,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涌现出几个收入超百亿元的文化领军企业、一批收入超20亿元的文化骨干企业、众多收入超亿元的文化企业,文化产业的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左右。
转型跨越发展,必须把有效的政策措施作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推手。近年来,我们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出台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实施意见。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由原来的5000万增加到1亿。设立了专项艺术基金和重点文艺作品扶持资金。从2009年到2010年两年间,全省文化建设各类资金投入1700亿元,其中政府投入270亿元。省级加快推进山西广电中心等五大文化重点工程。中央提出“三馆”建设的要求,我们提出提前三年市级建成“五馆一院”,增加了科技馆、体育馆和歌舞剧院,县级增加了多厅影院,大力度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在转型跨越发展这个总体战略的统领下,山西的文化创新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广泛共识。年初在山西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绘就了文化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必将对我们强化文化创新力、开创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网络编辑:贺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