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论在新常态中激荡中国梦
2014年12月29日03:4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当代中国,我们的国家、社会和公民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从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到两年多来“落细落小落实”的培育与践行,行进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标明了导航精神的“价值公约数”。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寄语孩子“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勉励青年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期待工人“始终做弘扬中国精神的楷模”,要求干部“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两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不仅是激发精神力量的政治智慧、回应时代呼声的实践考量,更是在“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命题上,给出的更具思想内涵的坚定回答。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高速成长,我们的生活显著改善,然而一些价值扭曲、道德失范的现象令人忧心。我国正在经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农村社会向工业、城市社会,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而价值观转型具有滞后性,跟不上社会转型的步伐,导致问题凸显。能否重拾道德升势、重建道德高地,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关乎改革全局,关乎国人福祉,关乎民族前途命运,关乎国家长治久安。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两年多来,有面对歹徒“争做人质”的教师和干部,有危急关头舍己救人的少年,有累倒在参加司法改革座谈会途中的法官,有让迷路老太靠在腿上睡了一小时的民警……个人的选择,汇成心灵的暖流、点亮道德的星空。两年多来,各项改革举措体现民生关怀,三个国家纪念日构筑民族记忆,设立国家宪法日助力法治中国……价值的导向,蕴藏于经济政治方方面面、贯穿于社会生活点点滴滴。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却已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构筑起国家民族的心灵纽带,塑造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成为当代中国最坚实的价值基础、心灵支撑。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国家、社会和公民,就会有什么样的取向、行动和路径。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成为精神的引领,必然能凝聚起强大的能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的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声势夺人的改革大潮,托起的是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法治成为全民信仰,培育的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由此观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亿万人民的精神追求,更是民族复兴的顶层设计,它回答了发展往何处去、改革为了什么、法治如何实现的问题。确立航标、激发动力,两年来的实践说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是改造世界的心灵密码,必将释放出持久而深沉的力量。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置身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舞台,面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常态,抖擞精神、昂扬斗志,我们就一定能为抵达中国梦的彼岸,鼓荡起前进的风帆。
《 人民日报 》( 2014年12月29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