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吕梁市委员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学苑 >> 两会专题 >> 内容

两会上的透明度 ——“两会之后看两会”系列述评之三

时间:2016-4-1 9:30:27  作者:包松娅   点击:

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地位逐步崛起,中国这个古老东方国度,变得前所未有的令人瞩目。中国巨轮的“减速”会在世界范围内荡起怎样的波澜?中国剩余贫困人口如何在未来五年内实现全面脱贫?中国老百姓关心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该如何破解?

这一切烙着“中国符号”的议题,在初春三月的北京,经过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广泛民主、协商审议,在越来越公开透明的全国两会平台上,向全世界勾勒出一个发展的“透明”中国的全息影像。

从“开放”到“更加开放”的全国两会

中国全国两会因召开于寒冰消融的春天,又适逢各项工作发轫的一年之初,向来被称为“春天的约会”。

如果站在另一个群体视角,在这半个月时间里,大约3000多名中外媒体人同时汇聚到北京,他们用不同的文字和影像“描绘”着中国,然后呈现给全世界人民。于是乎,这更是一场报道中国、讲中国故事的“盛宴”。

然而,中国故事如何才能讲得好?遮遮掩掩、束手束脚肯定书写不出大气磅礴的章节。

中国领导人显然早已成竹在胸。

两会之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就新闻舆论工作明确指出,“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

与此同时,在春节过后的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要求,国务院各部部长、直属机构主要负责人都要主动召开或者出席新闻发布会,积极回应舆论关切。3天后,李克强又重申了此点,并表示,“‘现代政府’,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要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关切。”

好一个“及时回应关切”。公开和透明,为好故事提供了最佳注脚。

3月4日,两会进行时,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言人傅莹向现场记者们提前透露,会议期间将举行十余场记者会,邀请包括外交部、发改委、财政部、卫计委、环保部等部委负责人就媒体关心的问题做出回应。“现在社会上包括国际社会关注的很多热点问题,应该都能够在这些记者会上找到答案。”傅莹介绍说,今年大会之所以安排更多的采访机会给媒体,主要是为了回应媒体关切。

时间再回到前两天,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言人王国庆表示,政协大会开闭幕会、其他全体会议和4场记者会对中外记者开放。14次小组讨论和界别联组讨论中,对媒体开放的场次将通过全国政协网站提前公布,部分委员的提案也将在网上公布。

开放,还是开放。不断释放开放信号的两会,足以让你在这里读懂一个真实的中国。

随后的时间里,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和北京梅地亚两会新闻中心成了诸多记者的“驻地”。

“右区第五排,那位金发女士……”,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记者科隆克如愿得到了提问机会,这个跑两会很多年的“老记者”对记者会熟门熟路,积累了一系列吸引主持人注意的方法。她甚至还和NHK、俄罗斯阿尔法电视台、彭博社、路透社等一长串媒体的老朋友共同组建了一个“微信群”,随时对资源和选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共享。

在这里,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回应了各国媒体对于中国经济走势、国企“去产能”等话题的疑问;外交部部长王毅直面各界关注的“中朝关系”、“中日关系”等问题;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则通过列举数据回应舆论对雾霾治理工作的关切……十余场记者会,十余个相关部委一把手悉数亮相,面对各方记者的敏感尖锐问题,毫不推诿,坦率直言,让记者们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数据显示,今年采访两会登记注册的记者是3200多人,其中1000多名来自海外。记者的背后是广大的公众和国际社会,尽可能让这些媒体了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让国际社会进一步认识中国。

从“要我说”到“我要说”的部长通道

在全国两会常规性开放的“项目”中,人大代表团的媒体开放日,政协小组界别的开放时间,是各个媒体聆听来自代表、委员和群众的声音,深入了解中国各个“神经细胞”的好机会,记者们完全可以在这里找到各自想要的“干货”。

全国两会期间,位于人民大会堂北门内一段铺有红毯的“部长通道”,被记者们称为最出新闻的地方。

所谓部长通道,就是逢全体大会,中央政府各部委局办的行政主官进入会场时,必须从这个通道处经过。记者们过去常常在这里“蛰伏”。

据连年参加两会的老记者回忆,2008年以前,记者们在通道上自由围堵部长,场面堪称混乱。此后,工作人员采取新办法,在部长通道和记者间拉了道隔离线,并根据需要为媒体增设了拍照台、话筒架和音箱。

问题是,一道线将部长们远远隔开,记者们的采访需求也变得渺茫起来。

既有秩序,又能尽量满足媒体记者的采访需求,有没有两全之策?

经过不断改进调试和磨合,看看今年“部长通道”的火爆程度,这就是答案。

这时的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俨然成了最受欢迎的“非常规”新闻发布现场。负责维持“部长通道”采访秩序的工作人员打破沿袭多年的惯例,由工作人员充当“部长引导官”,将缓步走来的部长们主动引领到“部长发言台”,就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作出回应。

此时的部长们,显然早就习惯和适应了媒体们山呼海啸般的呼唤,他们微笑挥手致意,落落大方地站到话筒前。采访密集时,部长们甚至还排起了队,耐心等待上台。

这是一个悄然发生的变化。

没有围追堵截,没有大费周折,此次两会共有部级领导39人次走上“部长通道”发言台。从数字上看,越来越多的部长从过去的被人拦住“要我说”,转变为主动走到台前“我要说”。

部长们面对媒体“主动发声”,显示了中国重要部门官员面对舆论时开放和沟通的意识。这种坦率表态,正视问题、努力解决问题的真心诚意,不正是中国政治生态不断改善、民主法治不断取得进步的缩影?

而“部长通道”从诞生到今天焕发夺目光彩,不仅仅在于他独特的信息沟通方式,从政务政策公开,到思路理念、决策过程公开,“部长通道”展现的是中国政府在新常态下更加自信、更加透明、更加开放的形象。

开放透明,源自民主和自信

长期以来,全国两会,是我国民主政治生活上的一件大事,也往往被媒体和国际社会当做观察中国的一个“窗口”。

在两会上,由人民选出的代表决定国家重大事项,由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和社会各界推举出的委员充分协商,进而将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和全体人民的共同行动,更好地凝聚全社会的共识和力量。

无惧镜头和放大镜,将这样民主政治的过程透明化,背后彰显的是一种强大自信。

这是对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扎实履职能力的自信,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道路的自信。

从另一个层面,开放和透明,既呈现了民主,又能最大程度地促进民主。公众有了充分的知情权,才更有利于有序民主参与以及监督。

事实也确实如此。

用老政协委员朱永新的话说,“今年会议的一个明显变化,会场越来越满了。”今年的政协大会开幕式应到委员2214人,实到2136人,出席率高达96.5%,委员们参政议政热情十分高涨。再看小组讨论也常常是座无虚席,每个会场都是满满当当,委员们笑称会场太小,腿都伸不开。

会场虽挤些,但丝毫不影响大家参政议政的拳拳之心。

小组讨论上的话题越来越深入。那些专家学者出身的政协委员,分析起问题来有理有据,对不同意见据理力争。很多时候,一上午或者一下午的小组讨论结束了,委员们并不会急于离场,对感兴趣的话题还在三三两两地聊着。他们完全不避讳记者,你只需带着明辨是非的耳朵和客观公正的心去倾听,甚至还可以以采访者身份加入他们的讨论。

“我知道现场有记者在,但没有什么不能说的。”这是记者常听到的一句话。中国发展到当下的阶段,委员们在政协的平台上大胆地提出问题,理性地分析问题,与有关部门深入地交换意见,确实没有什么可避讳的,相反这正是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特点。

于是,记者们慨叹,原来“艰难”的采访现在变得轻松无比。

在两会上,只要你有心,几乎可以找到所有你想找的采访对象;只要你有心,几乎可以得到所有你想了解的采访内容,这是一个完全不设防的平台。

令人感动的是,小组讨论之前、休会间隙之中、会议结束之后,在会议室、餐厅门口、房间里,甚至走廊上,无论是什么时间点上的采访要求,委员们几乎都有“求”必应。

越是开放透明的环境,越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不断推进的民主进程,也必将进一步扩大开放透明的尺度。在这种相互促进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体系历练得愈加成熟。

统计数字显示,去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8239件建议、批评和意见,有关部门已经全部办理完毕并答复;一年来,全国政协委员提交的6012件提案,办复率达到99.5%。

诚如观察家们所说,透过两会这个“窗口”,可以看到当前我国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政治生态不断改善,两会会风进一步改进,代表、委员履职能力更加提升,这些都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取得的新成果。

而我们唯愿,开放怀抱的中国,能收获更多的理解和善意,能凝聚更大智慧、争取更大共识。

网络编辑:车芳芳 来源:人民政协报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中国民主促进会吕梁市委员会(www.sxllmj.org.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传真:0358-8223098 电话:0358-8223098 吕梁民进邮箱:mjllsw@163.com
  • 吕梁市市委大院 邮编:033000 晋ICP备10006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