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子”又称“盘子会会”、“天官会会”、“小子会会”,是流行于移林城郊、穆村一带的盛大的民俗文化活动。活动时间为农历垂月十三至二十六,以元宵节为高潮。活动期间各街巷分段轮鹰,张灯结彩,遍搭彩盘,彩幔遮天,旺火耀目。到处灯烛一辉煌,香烟缭绕,歌声不绝于耳。商店趁此出售货物,街头摊贩遍地,各种土特产和风味小吃,比比皆是。届时,方圆几十里的群众!数以万计,涌进城内。虔诚的善男信女屈膝跪地,顶礼膜拜。遭殃的人,祈求时来运转,否极泰来;富足的人,则祈求保持富足,并盼望更加富有;病魔缠身、仕途失意、官场落难者则希望改变自己或亲人的命运、环境;少儿无女者,则祈求早生
儿女,为祖先延续烟火。三叩九拜,恭恭敬敬燃香之虔诚令人瞠目。
“盘子”是庙宇的高度浓缩,由精雕柱廊、彩绘木板等组合而成!规模大小不等,一般以高四米、长三米、深三米为多。按材料分有木刻、铁制、铁木组合、水泥盘子四种;按活动区域有社家盘子、家族盘子、家庭盘子三种;按规模分有一步行踩、二步行踩、三步行踩三种。它古朴苍劲,宏伟壮观,构思奇巧,梁栋、椽柱、斗拱、兽脊、飞檐、挑角、铜铃、铁马、玻璃、纱窗、莲花锤、盈联等,雕工精细,装钸富丽堂。二龙戏珠、龙凤呈祥、老鼠闹葡萄、孔雀戏牡丹、棋琴书画、八仙用具,麒麟送子,各类花鸟、树木、天上流云、飞禽走兽、历史故事、神话人物和神话传说为主。诸如四大金刚、八仙、十八罗汉、观音菩萨、送子娘娘、哼哈大会战、哪咤怒打高兰英、天官赐福图、福禄寿喜财等。届时,盘子内置鼎立炉,内供神灵,各类供品堆集如丘,枣山、枣洞洞、大供、面三牲、面鸡,面雁等,造型生动,色彩鲜艳,富于夸张,制作精巧。
所谓“盘子”名称,民间有五种说法,其一,取“盘”、“盼”谐音,“盼子’’即为“盘子”;其二,古建筑砖与木结构之间有一支撑物称为“盘子’’,“盘子”可能移植于此;其三,与盘瓠有关,因为盘瓠是主管人类繁衍的生殖神,“盘子会’’又称“小子会”,所以“盘子”是祈求子嗣的一种特定的名称;其四,“盘子”这种立体艺术形式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型的盘子,里面摆放祭神的所有供品。供品尤如摆放于一个木盘。五、古代祭神时,摆放香裱供品用一长方形“木盘子”,祭毕,带回。后摆放供桌,搭上布棚,成为固定祭;祀场所,逐渐变为现在型状,其名称源于古代祭祀用的“木盘子’’。但我们知道,前四种说法都失之偏颇,第五种说法倒有一定的科学性,实质上,“盘子’’是一项综合性的文化活动,由民间花灯、九曲、绘画、木刻、秧歌等事项组合而成,是一种民俗文化活动的载体,包括风俗、信仰、伦理道德
等。
“盘子”来源于古代的搭神棚活动。神棚是用椽子、帐子搭成,其形状如帐棚,棚内设香案,供三官,摆放供品。“搭神棚”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那时天上有三官神(天官、地官、水官),天官喜欢花灯,地官喜欢人多,水官喜欢热闹。每年正月十五,他们便降临人间,享受一年一度的人间欢乐。三官还宣称,人
间风调雨顺,都由他们主宰。因此.百姓们为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便在正月十三搭就神棚,悬挂花灯,点上旺火,闹起社火,迎接三官降临。而“三官神’’各有生日,“天官”正月十五日生,“地官,,七月十五日生,“水官”十月十五日生。据说“三官神”对人间可起“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作用。随着道教思想的影响,古代人民便把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节”(这天晚土叫“元宵”或“元夜”),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最初在正月十五这天,千家万户和道教信奉者在一起,给“天官神”过生日,祈求“天官赐福”,祝愿在新的一年里能五谷丰登,安居乐业。到汉朝,元宵节有重大发展,因为勘平”诸吕之乱’’是在正月十五结束的,因纪念大捷,“与民同乐”,便也扩大了其影响。东汉时佛教的传入,统治阶级提倡在上元之夜“燃灯敬佛”,这样又进一步发展了元宵节。当然佛教文化灯笼的传入,使元宵节具有灯节性质。到唐时,这一风俗已发展为正月十五日前后三天闹花灯,北宋以后由三.夭演变为五天,即由正月十三到十七为止。明代,柳林城郊经济发展迅速,那种原始的神棚已经远不能适应人们的心理需求,于是就有匠人模仿庙宇进行精雕细刻,油漆彩画,后逐渐推行开来。
和其他客观事物弋样,盘子也有它的发生发展、衰落、复兴的历史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呈现不同的历史形态。(1)盘子发展的早期形态。这一时期大约是明末清初,此阶段是由“搭神棚”向木结构盘子过渡,当时的"盘子"结构简单,造型粗劣。(2)盘子发展走向成熟阶段。这一时期可定为清朝到民国年间,此阶段盘子艺术雕工精细,画技高超,现存清代光绪年间“盘子’’绘画底样《二十四孝图》最能说明问题。现存民国十五年盘子布榜载:“百谷赖以丰登,人人被泽,处处沾恩,戴高履厚,无可酬报,幸值上元良宵,恭逢圣诞佳节,纠首主人各发虔诚,共修仪物,果品杂陈,非敢言以妥,以侑仪物森列,聊自表意,众愚航即,神人之共乐,足徵太平之有象,则人人游,率胥之国处处乐,康衢之歌矣。”穆村76岁老艺人王兴地说穆村在清末明初有“盘子”15个。贺昌82岁老艺人毛恩义讲,柳林城民国年间即有各类盘子32个。(3)盘子衰落阶段。这一时期可定为五十到七十年代。此期间,盘子被作为“四旧”废除,尤其是文革翘间,“盘子’’遭到前所未有的劫难,“盘子”艺人被作为牛鬼蛇神批斗,而作为艺术的“盘子”也未免于 难,几乎全部被焚毁。(4)恢复繁荣阶段。p、八十年代开始,盘子又逐渐地恢复起来。到九二年止,“盘子”已经过百。十五前后大街小巷都是盘子的世界,灯的海洋,无论木刻艺术、面塑艺术还是绘画艺术均达炉火纯青的地步,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盘子属于里巷乡村的民俗活动,不登大雅之堂,故正史均不见记录,就是历史上的地方志,岁时民俗也从未有过记录。近年来,盘子开始见之子书籍报刊中,《柳林民俗》载:“沿川一带,元宵节崇尚搭盘子,梁栋、椽柱、斗拱屋顶、飞檐、挑角、铜铃、铁马、玻璃、纱窗等雕工精细,油漆彩画,入夜灯火斓珊,柏香缭绕,供献如丘,男女虔诚礼拜,求神许愿,送灯送香,以企求天官保佑全年通顺,消灾除邪,赐送子男。人流蜂涌,昼夜不绝”。“盘子面塑”、“盘子全景’’分别载于<由西民俗》和《山西民间艺术》二书中;《沧桑》1993年第3期发表题为《晋西柳林盘子庙会》的文章,“柳林盘子”,被选入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吕梁风物趣事》一书中;《晋西柳林盘子庙会调查》在中国民俗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暨第五次学术讨论会、北方协作区民间文艺研讨会上交流,“盘子”这种文化形式首次传向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