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皮影
孝义皮影,是国家保留的地方戏种,现正紧锣密鼓地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多年从事皮影雕刻与研究的专家侯丕烈,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的称号。
孝义皮影还被国家邮政部发行了“中国特种邮票”4枚。为弘扬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孝义市政府于数年前投资兴建了“皮影艺术博物馆”,专门收藏整理有关皮影的文化实物及剧本。在孝义北独村,武氏皮影世家常登台演出,并多次应邀去英、美等国进行文化交流和演出。为使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能发扬光大,笔者多次前往孝义,以探本溯源。
孝义的碗碗腔纱窗皮影戏,则是源于清光绪年间,因遭年荒,陕西艺人流落孝义,为谋生与本地搭班组社,因演唱时有一种形似碗碗的铜铃伴奏,故称碗碗腔。陕西艺人在孝义也收徒传艺。碗碗腔影人虽小但镂刻精细,着彩色,用纱布做窗比麻纸的要清亮许多。同样是几块牛皮做影人,三根签顶着,但主竿却安放于操作者的肩背,不仅影人转动灵活,操作也方便。碗碗腔皮影戏的乐器有胡胡、二弦、月琴、铜铃,与皮腔的曲调、板式显然不同,被称作“月影”、“月调”。其韵味优美、抒情性强的唱腔,也受到当地中路梆子、皮腔的影响。经常演出的宫庭戏如《九莲珠》、《富贵图》、《观音堂》等,在解放后终于搬上了舞台。孝义碗碗腔剧团所演出的现代戏,竟成为风扉全省、全国的优秀地方保留剧种。
近代以来,由于碗碗腔影戏的兴起和班社的增多,孝义境内原有的皮腔影戏逐渐地合二为一,浸透于碗碗腔影戏或戏剧的发展之中。现在,碗碗腔或皮腔影戏日渐被戏剧代替,但作为古老的地方剧种,于民间文化有深远的影响,且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对孝义本土文化的发展及人民文化欣赏水平的提高,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中阳剪纸
中阳剪纸是流传在山西省中阳县的一种民间艺术。它蕴藏着的大量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图腾符号,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较多的古代文化信息。那些没有文字记载、只能靠历史传说和地下发掘来猜测和印证的文化信息,却在中阳民间艺人的剪刀尖上丰富地表现并保存下来。 中阳民间剪纸,取材于身边的事物,结合原始文化积淀,应用细致的创作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感和观念。每幅剪纸不仅是劳动妇女们的即兴创作和艺术劳动,而且还形象地表达、记录着劳动妇女心中的所求、所盼、所想。她们虽然有着不同的艰辛经历,但对人生和世界都寄予满腔的热情,在剪纸作品中,很少出现伤痕和眼泪,所体现的都是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理想的明朗态度。 中阳民间剪纸在当地的流布可分为:南川河流域、刘家坪地区、西山边远地区三大地域。南川河流域的民间剪纸艺术风格细腻、典雅,是中阳民间剪纸的主流;刘家坪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风格淳朴、刚健;西山边远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风格粗犷、浑厚。尽管在造型风格上各有不同,但其共同的特点是:保留了原始艺术淳朴粗拙的特征,给人以庄严、神圣、质朴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