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吕梁市委员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学苑 >> 文教专区 >> 内容

刘志彪:用文化撑起工匠精神

时间:2016-5-4 10:30:59  作者:刘志彪   点击: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同样,没有建立起支撑工匠精神的文化体系,也就无法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无法从一个制造大国顺利地走向全球制造强国。

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物质文化。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满足的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供给的极大丰富和市场竞争的激烈,将会驱使企业自动追求品质和品牌。未来培育精益求精、消费者至上的工匠精神,关键在于厚植市场竞争的土壤,加快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打破市场垄断。如果行政垄断格局仍然存在,甚至在某些领域日趋盛行,工匠精神就很难普遍出现。

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行为文化。人们在生活、工作中所形成的有价值的、促进文明、文化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及创造性活动,都可以称之为行为文化。这是一个大议题。就重构国人的工匠精神来说,比较重要的,就是鼓励消费者尤其是女性消费者的“挑剔”行为。美国管理学家波特在研究日本产品精细化的原因时指出,日本妇女在购物时近似于苛刻的“挑剔”行为,是日本厂商改进产品质量的重要的外在压力和动力。而国人“马马虎虎”过得去就行的消费行为,其实是变相纵容厂商在构建“工匠精神”上的不作为。

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管理文化。精益求精、消费者至上的工匠精神,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企业的一个最具体的、最核心的目标、信念、伦理及价值观。只有把客户、消费者摆在第一位,才能实现为股东创造价值的目标;只有精益求精,才能把商品和服务做到极致,才能把附加值做到最大,才能以最有利于社会的方式实现企业存在的价值。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要管理好“灵活度”与“守纪律”的关系。国人的工匠精神不足,一个表现是有时“灵活性”有余,对应该遵守的程序和规则采取变通处理方法,比如对应该严格遵守的加工操作程序和步骤,不是一丝不苟按部就班,而是“灵活地”跳跃处理。很难设想,这种“不守纪律”和程序的工作态度,可以生产出高精尖质量的产品。

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体制文化。工匠精神、工匠制度的确立,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市场体系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方式。例如,假货盛行是工匠精神的天敌,如果政府对市场中侵犯知识产权的情况不处理,就等于是变相地放纵这类行为,最后出现劣币驱逐良币,使市场中充斥造假、模仿、偷工减料等行为。为了给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创造生存的土壤,鼓励技术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政府必须严格地监管市场竞争,惩罚造假、侵犯知识产权等不法行为,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的力量,形成制假必重罚的机制。

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文化。工匠精神的价值观需要国家最高层面的大力鼓励和实质性的长期激励,才能慢慢形成。“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实施,中国要崛起为真正的制造强国,必须高度重视技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我们感慨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的匮乏,与制度设计中长期轻视动手能力的培养、轻视技术技能人才的地位和作用有直接的关系。最近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人才体制改革的重要文件指出,工人技师可以试行年薪制和股权制、期权制,是很好的制度推动,是鼓励实体经济复苏、抑制社会浮躁、恢复崇高实业和技术技能的开始。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长江学者)

网络编辑:车芳芳 来源:人民政协网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中国民主促进会吕梁市委员会(www.sxllmj.org.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传真:0358-8223098 电话:0358-8223098 吕梁民进邮箱:mjllsw@163.com
  • 吕梁市市委大院 邮编:033000 晋ICP备10006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