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吕梁市委员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学苑 >> 文教专区 >> 内容

读书的厚度 与人生高度

时间:2016-8-31 10:24:28  作者:   点击:

提起读书,我不禁想到黟县西递古民居“履福堂”的木刻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人为什么读书,每个人其世界观不同,或许动机、目的就不一样。有的人是“为中华崛起”,有的人是“学而优则仕”,有的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管出于何种目的的读书,天下为公也好,修身养性也罢,说明读书于人生于社会于民族都是大有裨益的。读书的厚度与人生的高度紧密相关。正如唐代魏徵所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读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饭不可一日不吃,觉不可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以读书学习为人生习惯的毛泽东,之所以能成为一代领袖,他对读书的迷恋和热爱是一个重要因素。毛泽东的好学精神,无尽的求知欲望,又能因时制宜、推陈出新,这一切为毛泽东平添了不少风范魅力。“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惟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进惧倾圮”。这是毛泽东对倡导学习的最好概括。因他博览群书,博古通今,成为当代伟大的战略家、军事家、政治家,为中国革命、解放和发展事业建立不朽的功勋。

读书是修身立德的根基。读书决定人的品位和境界,每读一本好书,就如经历一次精神洗礼、一次智慧滋补。“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读书因为有了厚度,因而有了思想,因而有了人生高度。灵魂因为有了一种文化底蕴的衬托,精神便会芳香四溢,勃勃生机,生命更有一种品质的高度。曾国藩曾说:“天下凡物加倍磨治,皆能变换本质,别生精彩,何况人之于学?但能日新又新,百倍其功,何患不变化气质,超凡入圣!”曾国藩一生都是在读书中度过的,他晚年身体不适,但依然不辍公事,不废阅读。在修身、养德、治家等方面留下了许多宝贵精神遗产。一个人,书读得越多,越能明事理,越能修正人生航标,不断提高品行修养,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读书是一种积累,是人由量变到质变、厚积薄发的过程。“一日不读书,三日食无味”就是读书的最好的生活写照。在法国,从政府要员到作家、教授及至普通的百姓,多有爱书和读书的习惯,读书已成为法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难怪一位法国人说:“如果房里没有书,就仿佛一个人没有灵魂”。民国大家李霁野说得好:“读书应当是生活的一种享乐,不是令人头疼的工作。生活应当用书籍来陶冶,使它美化而充实。读书,我们可以接近古今中外的良师益友;生活,我们才可以接受他们给予的恩惠。”一个人要培养读书兴趣,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当成一种是生活方式,充盈自己的生活,生活才会美丽,人生才会多彩。正如朱熹所言:“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

选择读书就是选择进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前,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进一步加快,稍不注意学习,就更容易陷入落伍的境地。在这一个步伐越来越快的年代,潜心读书、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孙中山先生不仅是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历史伟人,而且也是读书的模范。无论是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还是在戎马倥偬的战斗中,孙中山都保持着手不释卷的习惯,他说:“我一生之嗜好,除了革命,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由此,我们才能明白,他在《建国方略》中从东方大港到三峡大坝的宏伟构想,无不是取群书之精华,融众家之所长,积独有之想像的结晶。只有广读书,才能开阔自己的眼界。只有经过不断阅读和积累,说话方能出之有据,思之有成,破壁有时。当读书成为一种需求,它就会迸发出勃勃生机。

读书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昭示,职责的要求,也是我们开启智慧之门,享受生活愉悦,通往进步的阶梯,更是我们纯洁道德,追求崇高的需要。(查旭)

网络编辑:贺立辉 来源: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中国民主促进会吕梁市委员会(www.sxllmj.org.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传真:0358-8223098 电话:0358-8223098 吕梁民进邮箱:mjllsw@163.com
  • 吕梁市市委大院 邮编:033000 晋ICP备10006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