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1992年10月12日,江泽民所作的中共十四大报告以“南方谈话”为指导,采取新的角度概括了新阶段的新认识。报告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报告第一次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同邓小平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们党和人民锐意改革,努力奋斗,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提出坚持“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报告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本质、发展动力、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部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九个方面,概括和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
第八次,1993年12月26日,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赞扬“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丰富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引导我们继续胜利前进的精神支柱和科学指南”。 [10] 这篇讲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的概括,从哲学层面和根本点上着眼,高屋建瓴,重点突出,简约凝练。讲话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实行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点;坚持独立自主地发展中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足点。
第九次,1995年5月,中共中央批准印发中央宣传部编写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学习纲要在中共十四大报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作的九个方面概括框架的基础上扩展,从16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这些论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第十次,江泽民1997年2月25日在邓小平追悼大会上致的悼词。悼词从评价和赞颂邓小平的伟大功勋的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论断和概括。共分九个方面: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改革是必由之路;开放是必要条件;人民民主专政是政治保证;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国家的柱石;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构建和平的国际环境,打开对外关系新局面;关键在党。
第十一次,1997年9月12日,中共十五大的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式以邓小平的名字命名,全面论述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科学体系,指出:邓小平理论是“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报告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论,提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要求,郑重指出:“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11] 报告论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概括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由上述11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概括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内容十分丰富,可以而且应该从各个方面进行探讨、作出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发展的理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其理论必然不断地丰富、加深和发展。
提出和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新旧世纪之交,面对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回答新问题,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第一次,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指出:“三个代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讲话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论述了“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说明它们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讲话还提出社会主义必须追求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2](pp.153,163)
第二次,2002年11月8日中共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报告中,江泽民提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报告科学地总结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十条基本经验: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报告强调“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13] 报告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即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耗费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并第一次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第三次,胡锦涛2003年7月1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胡锦涛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他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他从十个方面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内涵作了精辟概括。他还深刻地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3](pp.369,370,376)
第四次,胡锦涛2004年8月22日《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这篇讲话既对邓小平理论的创造性思想观点和方针政策作了归纳,又结合现实从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一国两制”方针、和平外交政策等五个方面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阐述。
第五次,2006年8月15日,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这篇讲话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并作出了历史的评价。胡锦涛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等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开放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鲜明的特点和最突出的贡献,在于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加强党的建设的规律的认识。” [14] 该讲话列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形成的“富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 ① ,并予以高度评价,指出:“这些重大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等重大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这些新论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也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典范。” [14]
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认真研究和回答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决定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3](p.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