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源污染又称农业非点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重金属以及其他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质,土壤颗粒等沉积物,从非特定的地点,以不同的形式对大气、土壤和水体等环境形成污染,尤其是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漏造成水域环境的污染。由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加上农业面源污染涉及范围广、随机性大、隐蔽性强、不易监测、难以量化,控制难度大,因此,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目前影响我市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其发展趋势令人担忧。为此,我们就近年来我市农业面源污染中的化肥、农药、农膜和秸秆四大污染因子的现状和成因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广泛宣传教育,营造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社会氛围
一是要重视舆论宣传,充分发挥电台、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的作用,因地制宜地设计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多层次、多形式地普及农业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二是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教育,把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和原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系列标准和生产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基本知识作为农技培训的重要内容,切实帮助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是要组织编写面向学生的相关教材和面向社会各界的科普读物。特别要将农业面源污染环境教育作为我市中小学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我市中小学生中普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知识。
四是要扩大公民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设立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投诉中心和公众举报电话。
二、加强法规建设,依法控制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1、对已有的法律法规,要做好宣传贯彻和执法检查,做到有法可依和违法必究。
2、加快制定出台我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
3、加快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促进土地使用权的集中,有利于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利于推行集中治污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4、制订和完善农产品生产和安全质量标准、农产品基地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积极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对农产品基地建设的环境管理。完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奖励扶持政策。
5、大胆吸收和充分借鉴发达国家防止化肥、农药过量投入的成功经验,建立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农产品市场准入和安全追溯制度,培育绿色市场,倡导绿色消费。
三、建立完善体系,强化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的监测
1、尽快组建吕梁市统一、高效、公正、权威的市农业环境监测和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进一步完善县(市、区)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监测网络体系,提升监测检测能力。
2、建立起高效的农业面源污染预报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系统以及重大农业面源污染事故监测体系。切实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督监测工作力度,实行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报告制度。
3、建立完善安全农产品的强制性质量标准体系。切实有效地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
4、加快建立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的监测体系。深入开展“绿剑保农业”集中执法行动,切实加强化肥、农药等农资市场管理,建立统一的生产、销售、使用档案资料,有效实施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管理监控。
四、加大投入力度,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关
一方面,要切实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投入力度。一是建议各级政府借鉴发达省市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援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增加农业生态财政扶持专项资金投入,建立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快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步伐。二是要尽快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做到政府投一点、乡镇拿一点、社会筹一点、群众集一点的方法解决投入问题。三是要尽快制定有关投资、税收和价格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大力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不同形式参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四是要利用国际社会关注环境保护的有利时机,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外资,建立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
另一方面,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突出问题,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科研的支持力度,要积极组织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关。重点开展:(1)化肥、农药在土壤、地下水和作物中的迁移规律转化及控制技术研究;(2)调查农业面源污染对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及农产品质量的影响;(3)污染农田的治理和修复技术研究;(4)化肥、农药等农化物质最小化投入的技术研究;(5)农业废弃物的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利用研究;(6)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与工程的研究、示范与推广;(7)农业面源污染定位监测与指标体系的研究;(8)农业生产中投入、排放物限制性标准研究;(9)以施肥技术为核心的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研究;(10)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
五、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
1、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综合治理力度,防治化肥、农药污染。一方面,要科学合理规范使用化肥。(1)深入实施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主的“沃土工程”。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作物和重要环节,大力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肥时采取深耕深施,结合节水灌溉技术,减少肥料流失,提升科学施肥水平。(2)大力推广有机肥和平衡施用氮磷钾肥及微量元素肥料。鼓励和引导增施有机肥、生物肥、专用肥、长效肥、缓释肥和有机复合肥等新型高效肥料。(3)积极推广以控制氮、磷流失为主的节肥增效技术。另一方面,要切实有效科学合理使用农药。(1)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禁止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2)加强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及时向广大农民提供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同时,要加强病虫草害抗性监测,通过科学、合理用药,延缓病虫草害抗性的产生,尽量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3)选用抗病虫的农作物良种是防治病虫害的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4)严格执行各种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在接近农作物收获期,一定要严格控制用药量、施药浓度、施药方法、施药次数和禁用时间等。(5)调整优化农药产品结构,使杀虫、杀菌、除草剂之间的比例更趋合理。(6)加快普及推广嫁接、轮作、防虫网、频振式杀虫灯和生物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
2、加强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减轻环境污染。一是要通过签订责任状、划定禁烧区和强化宣传教育、监督检查等措施,做到禁烧区全面停止秸秆露天焚烧。二是要积极开展秸秆饲料、秸秆发电、秸秆建材、秸秆沼气、秸秆食用菌、秸秆肥料等多渠道综合利用秸秆试点示范与推广。尤其要加大秸秆还田力度,要因地制宜采取与现行耕作制度相配套的粉碎还田、沤肥还田、过腹还田等省工、省时、实用的秸秆还田技术和方法,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三是要重视对塑料农膜的污染防治,积极推广可降解地膜,鼓励多渠道、多途径积极回收农膜,切实提高塑料农膜的回收率。
3、树立精品农业观念,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一是要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调结构,优布局,扩大优势农产品的种植面积。二是要继续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组建高水平的生态农业专家队伍,充分发挥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为生态农业深入发展和面源污染快速防治提供支撑。三是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现农业标准化、布局区域化、农艺科学化。要运用项目扶持、行政推动、市场运作的办法,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积极采用农户参与式培训和推广人员积极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农民素质。要充分发挥农经网和科技集市、科技下乡等作用,加强对农业生态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实现农业生产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和农村环境保护“三赢”。
六、切实加强领导,齐抓共管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也是大力推进宜居吕梁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首要课题。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出发,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牢固树立“发展生态农业,防治面源污染”的观点,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将它真正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与此同时,要加快创新工作机制,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一是要建立绿色GDP绩效考核机制。二是要建立农业环保组织机制。三是要建立村民环境自治机制。四是要建立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机制。环保部门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农业部门具体负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作,加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步伐;农科部门要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关及推广应用;建设部门要加大农村村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林业部门负责农田林网和湿地保护工作。计划、财政、贸易、工商等部门都要按照各自的分工和职责,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的支持力度,在项目立项、资金投入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