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必须因地制宜
民进吕梁市委
近十年来,由于我市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加上计划生育成效的明显,农村学龄儿童呈逐年递减趋势,造成目前我市部分农村地区生源锐减,学校“空壳化”现象十分突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自2003年以来,我市开始对一些办学规模小、办学质量差的学校进行撤并、整合,农村教育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优化。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学校日益“空壳化”的现象有增无减。为此,市教育局把“调整农村教育布局”摆在首位,并明确提出对生源少、规模小的学校要进一步做好调整撤并。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使教育资源得到整合,办学规模有所扩大,但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关闭和合并一些薄弱学校的层面上,应该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做好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工作,对一些确实需要撤并的要坚决撤并,对一些能够通过扶持促进发展的学校要千方百计增强其自身发展的能力。
一、目前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中,还隐藏着诸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客观地、认真地分析和思考。
1、布局调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承担的教育成本。表面看来,农村学校战线缩短后减少了教育经费开支,农村教育成本似乎下降了。实质上,对那些因学校被撤而被迫转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教育成本却因为布局调整而增加了。因为学生需要到更远的学校去上学,农民现在需要支出交通费、伙食费、住宿费以及承担由此带来的安全风险等,加重了贫困家庭的教育负担。一个学期住宿费要100多元,再加上行李、伙食费和车费等,一个孩子一年要多支出近五、六百元。如果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对当地农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如果家里有两个孩子上学,有的农民承担不起,有可能因此而辍学。
2、部分地方布局调整缺乏科学规划。有些地方缺少对农村小学布局调整进行科学规划,将布局调整单纯地等同于砍学校、减老师、减投入。盲目撤并后,偏僻山村孩子上学路程很远,交通条件又跟不上,对只有6-11岁的孩子来说会遇到许多的困难。
3、农村小学布局调整资建设经费不足,寄宿条件很差。农村寄宿学校的寄宿用房与配套设施投资没有纳入当地政府教育经费预算,学校在建设寄宿用房和购置设施时,只能自行筹措或用一定办法吸纳社会资金。由于资金有限,建设的房舍十分简陋,大部分寄宿学校无浴室,无水冲厕所,无饮用热水,给寄宿学生的生活带来困难。有的地方因为缺水,即使一应配套设施齐全,也因为缺水而不能使用。
4、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条件不够完善。目前,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办学条件还较差。一是住宿条件差,大部分农村小学没有学生宿舍,有的住在旧教室中,睡的是十几人甚至二十几人的大通铺,卫生设施简陋;有的租住在农民家中,不利于管理。二是饮食条件差,大部分农村小学没有食堂,学校只能解决蒸饭问题,学生吃的是从家里带来的咸菜,且放在箱子里一个星期,常常发霉、变质,影响学生身体健康。吕梁实行“一颗鸡蛋二两肉”的政策,大多数学校不能执行。三是交通安全隐患多,布局调整后,学校离家远了,山区孩子上学翻山越岭,远的要走几个钟头,既浪费时间又不安全;有的需乘车,农村大多是乘私人小货车、摩托车等,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四是没有专门的生管教师,学生生活管理不到位。有的地方因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导致辍学率上升。
5、学校撤并后校产流失现象较严重。调整后的学校机构不复存在,学校剩余财产也就无人管理,有的校舍闲置或被村部使用,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流失。
二、完善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对策建议
我市农业人口占80%以上,大量的农村孩子只能在农村小学读书,可以说,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事关全市教育的大局。
(一)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应坚持两个原则
1、坚持扩大办学规模与兼顾就近入学相统一的原则。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结合我市山区的特点,调整农村小学布局,必须坚持扩大办学规模与兼顾就近入学相统一的原则,既要提高规模效益,又要提高普及程度,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有更多受教育的机会。既要在区域、人口等方面扩大学校的覆盖面,保证学校有相应的规模;又要在交通等方面照顾学生就近人学,防止学生流失,使调整后的农村小学布局既能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又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2、调整农村小学布局,必须坚持统筹规划、持续发展的原则。在调整农村小学布局时,必须坚持统筹规划、持续发展的原则。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强调控职能,把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强化统筹,对布局调整工作统一协调,统一规划;二是在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要坚持全局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效益的观点和质量的观点,将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放在整个教育工作中通盘考虑,实现布局调整的综合效益。
(二)针对存在问题应采取的几项措施
1、安排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农村义务教育属于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产品。建议政府在制定布局调整政策和安排资金方面要有所倾斜,对农村学校进行特殊照顾,更不能将布局调整的教育成本转移到农民身上。如可以调配专项资金建造教学楼、宿舍楼、购置教学设备,使农村学生也享有明亮的教室、整洁的校园、卫生的食堂、干净的饮用水、安全的宿舍。
2、农村小学布局调整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农村小学布局的调整并非相邻学校的简单合并,应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新学校半径的确定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考虑财力支付、校舍建设、食宿配套建设、教师定编、地理位置特殊性、学龄人口变化等因素,不能硬性规定生源不足多少就一定要撤并,不具备调整条件的,不要急于撤并,特别偏远的地方,不能盲目撤并,应保留教学点。
3、做好学校撤并后的资产置换、利用工作。首先要确定农村学校的产权,该归村民集体所有的就归村集体,该归国家所有的绝不允许流失。应当将大量闲置的校园校舍合理利用起来,盘活现有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每一份资源的使用效益,进行校产置换或变卖,并将所得收入投入撤并后的学校,也可将撤并后的校园校舍改成幼儿园、德育活动基地等。
4、解决农村学生寄宿、交通、安全等难题。政府拿出专项资金建设学校学生宿舍的同时,免收住宿费,水电费也纳入学校公用经费中,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寄宿制学校蔬菜基地,解决学生吃菜难的问题。同时,为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的学生配备生活教师,对学生的食宿进行照顾,并由政府出面,协调交通等部门,解决好学生的交通、安全和管理等问题。
总之,科学、合理地调整农村小学布局,有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的综合效益。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学习和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和创新,使教育规模适度、布局科学合理,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使更多的儿童少年接受更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