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吕梁市委员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苑天地 >> 奇文赏鉴 >> 内容

陈为人:生命的含金量——读《精神的流浪》

时间:2012-12-25 8:43:24  作者:   点击:

时间:2012-12-19 03:17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邢小群在丁东自述 《精神的流浪》一书(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年10月版)的序二中,提供了这样一个细节:

我曾经的一个同事喜欢 《易经》。我拿了丁东的生辰请他给卦一卦。当时他不认识丁东,我也没告诉他这是我丈夫的生辰。同事的解说令我很吃惊。他说,这个人好做彩色的梦……回来我问丁东,你做梦是彩色的吗?他说,我很少做梦。我心想,是啊,他从不失眠,睡觉好,自然梦少。但是他闲不住,脑子活跃,总有事要做,算不算一种色彩斑斓的思维呢?

邢小群把其序命名为 《好做彩色的梦》。知夫莫若妻,邢小群一语道出了丁东的精神特征。

我们这一代人所处的生存环境,是一个遮蔽思想的年代,是一个令人迷惘的时代。一个民族只需要一个大脑思索,其余的人只须“统一步伐”“统一口径”,与“主流话语”保持一致。原本以批判与揭露社会弊端为立命的知识分子,在生存利益的诱惑下逐步被体制招安收编;寻求充当“帝王师”和“御用文人”的本能冲动,使自身日益异化为“主流话语”的应声虫;即便还能持守“独善其身”的良知者,也在“准风月谈”的困境中,一头扎进各类远离当前国计民生的“思考与钻研”的故纸堆。以至人们悲叹:20世纪后50年,整体中国知识分子呈“犬儒化”趋势。然而,也许真是“命中注定”,丁东是一个“好做彩色梦”的角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孜孜以求在自己的肩膀上扛上自己的脑袋。“上穷碧落下黄泉”,开始了人生的“精神流浪”。

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有句诗:“人生是把命运驶入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多少智者哲人“英雄所见略同”,都用一个“在路上”“在旅途”的概念来表达对人生过程的体验。是一种漂泊、一种颠簸、一种流浪。面临同样荒诞荒谬的生存境遇,是“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还是“随波逐流看风使舵”?对人生行走的“态度取向”,构成了一个人生命的含金量。

让我们先看看丁东的著述——从反省知识界自身的《冬夜长考》到给读者提供思想文化资源的 《尊严无价》,从不断吸取精神养分的《午夜翻书》到通过思想交流碰撞出哲学火花的《思想操练》,再从《求索文丛》的《和友人对话》到警醒世人的《反思历史不宜迟》……光听听丁东撰写的这些书名,不仅可以察觉丁东“精神流浪”的足迹,也不难感悟到丁东思想探索的轨迹。丁东在评价到经济学家、哲学家赵京兴时说了这样一句话:“精神越是贫乏,就越会有人追求精神;思想越是单调,就越无法避免产生独立思考的大脑。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只靠一本语录,四卷‘宝书’,填充全部的思维空间,本来就不可能。”这番话何妨看作是丁东自我的心灵独白?

丁东曾自我表白说:“我也有一些朋友,不在知识界,他见我整天忙乎,也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便问:你们写这些、说这些有什么用?的确,知识界的日常功能是言,而不是行。有能力直接改变社会的是政治家、企业家和技术发明家。就算知识分子说得对,政治家不接受,也还是不能变成社会实践。但是,即便如遇罗克、王申酉那样为说真话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不能说没有意义。如果哥白尼、布鲁诺们都不说话,我们可能至今也弄不清太阳和地球谁围着谁转。知识界也有朋友觉得说了也白说,于是干脆万念俱灰,懒得关心社会……”

丁东说:“我觉得,光发牢骚没有用,还是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实做起,从脚下做起,一点一滴地做实事。环境是由人来创造的,新的思想是靠人来表达和传播的。如果有一大批知识分子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并把这种思想和精神通过言论和作品扩散出去,就会影响媒体和舆论,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是非标准。这种影响可能不像振臂一呼,应者云集那么痛快,可能只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但人类文明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渐进的。”丁东在这里用了一句话:“宁可十年不将军,不可一日不拱卒”。丁东说:“虽然不能做到一言可以兴邦,但众声喧哗,总对社会的价值观和发展趋向有所影响。”众人拾柴火焰高,众手浇开幸福花。

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评选五十位“影响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丁东与茅于轼、吴敬琏、郎咸平、张思之、江平、贺卫方、袁伟时、秦晖、吴思、邵燕祥等振聋发聩的名字共列其中。何谓公共知识分子?就是对公共事务有言论和行动的知识分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又一次面临重大的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除了面临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专制独裁到民主宪政的转型外,还有一个有关国民素质的重大转型,就是由人云亦云的附庸向特立独行的公民社会的转型。时代的进步呼唤“公共知识分子”。

说到丁东,我总会浮现出唐人杨敬之的诗文:“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丁东对人的鼎力举荐,可谓“不遗余力”。在这方面,我是深有体会:2003年,我写出《唐达成文坛风雨五十年》,正是在丁东的推荐下,才得以出版。同样的例子还有梁卫星所著《成人之美兮》一书的出版。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写出了一部针砭当今教育制度的好书,可是却面临出版无门的窘境。又是丁东四处奔走多方举荐,终得花城出版社于2010年11月推出。真正应了书名“成人之美”一词。“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了诸多对文人相处的 “定位”,对一个人毫无保留地推荐,其实已然超越了鉴赏水平,其中显现着一个人品行的高风亮节。

谢泳在序一《另一种学术工作》中对丁东作出这样的评价:“在学界、同辈中,我很少见到丁东这样热情称赞同行朋友的学术成就,并积极推荐社会认可的人,像吴思、杨奎松、茅海建、高华、朱学勤、刘军宁、夏中义、许纪霖、李辉等人的学术成就,丁东都曾有逢人说项的表现。对徐晓的散文、章诒和的散文、胡发云的小说、沈容的回忆文章,丁东到处说好,而且在出版方面提供帮助。对于当时还不知名的学者如智效民、傅国涌、赵诚、陈为人等,丁东都为他们的著作出版尽过力。”

丁东的人生经历,也不妨看成是一部当代的出版史。他直接组织了《顾准日记》《遇罗克:遗作与回忆》《王申酉文集》的整理与付梓,间接促成了韦君宜《思痛录》,黄万里传《长河孤旅》,章诒和 《往事并不如烟》等专著的出版,还积极参与编辑了《老照片》文丛,《大学人文读本》《背影书系》等。丁东无愧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没有出版社的出版家。

人民日报出版社在内容简介中将丁东的人生历程概括为三个层面:“这是一部个人奋斗史”,“这也是一部当代出版史”,“这更是一部思想学术史”。丁东一方面“咬定青山不放松”,在筚路蓝缕的精神跋涉中实现自我的价值,另一方面,“我以我血荐轩辕”,为中国的出版史留下自己无以取代的足迹。这两方面构成了丁东生命的含金量。

(网络编辑:贺立辉)

网络编辑: 来源: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拿起照见历史的镜子
  •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中国民主促进会吕梁市委员会(www.sxllmj.org.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传真:0358-8223098 电话:0358-8223098 吕梁民进邮箱:mjllsw@163.com
  • 吕梁市市委大院 邮编:033000 晋ICP备10006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