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是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和民俗、宗教等方面。而文化旅游产业则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三五”期间,在经济步入“新常态”背景下,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加速发展服务业,动力转换需要增强内需消费的拉动力,改善民生也要进一步释放国民的休闲需求,凡此种种,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一、旅游资源状况及优势
文水,春秋时为平陵邑,隋朝时因境内文峪河穿城而过,“其水波多纹”,故更名为文水县,设县建制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文化旅游资源特别丰富的县域。
文水有比白马寺还早一年修建的东岩寺遗址,有三晋儒学创始人卜子夏开坛讲学的遗迹,有魏武帝曹操行军打战的传说,有唐明皇李隆基寻贤访圣的记载;这里是高僧道绰、贤相卫绾、女皇武则天、名将狄青、女英雄刘胡兰的故里;这里是“中国佛教的起源地”和“三晋儒学的发祥地”;还是“全国武术之乡”和“民间艺术的海洋”。
千百年来,文水形成了以子夏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道绰为代表的佛家文化、以狄青为代表的将帅文化、以左二把为代表的武术文化、以刘胡兰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岳村鈲子为代表的民间文化......尤其是以武则天为代表的帝王文化。这些文水人民智慧的结晶正是我们开发文水旅游的宝贵遗产。
文水山川兼有,交通便利。东部地区一马平川,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区;西部山区风光绮丽,降水较多,属中温带温凉湿润区。境内307国道、大运高速公路、夏汾高速公路、太中银铁路四通八达,文峪河、磁窑河、汾河、三道川河纵贯南北。与祁县、平遥等旅游大县一衣带水,与省会太原相距不过80公里。
近年来,文水先后被确定为全国(特色农业)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县和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县,又被划入大太原经济圈和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贤美牛肉、胡兰乡牛肉、仙塔果脯、女皇贡梨、女皇御酒等名优产品驰名中外。这些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品牌效应都为开发文水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二、问题所在
文水旅游发展最大的制约是缺乏创意。要破除旅游业发展只能靠“老天爷赐予”和“老祖宗留下”的陈旧观念,用文化创意为旅游业插上腾飞的翅膀。要通过演艺、节会、娱乐等多种形式使文化形象化、系统化、通俗化、大众化,要通过挖掘、包装、研究、演绎等手段使山川名起来、秀水灵起来、城镇靓起来、乡村雅起来、古迹活起来。
毫无疑问,文水必须打造自己的别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这是适应现代旅游模式的需要。
三、建议
1、做好整体规划。首先科学编制文化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文化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相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与文化旅游产业规划相结合,县城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与乡镇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相结合的要求,编制好县域文化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其次科学编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做好“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先导产业来打造。最后科学编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项目建设规划。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编制好文化旅游产业项目规划。规划好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使市政建设项目与文化旅游项目有机融合,相互配套。
2、依托两张名片。文水有武则天、刘胡兰两个女人两张名片。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其庙殿位于南徐村;刘胡兰是少年英雄,其纪念馆位于胡兰镇。一西一东,犹如凤凰一幅翅膀。这两个世界级女名人是打造文水旅游产业的两个支柱两张名片,充分发挥名人效应是发展旅游事业必不可少的战略部署。
3、利用景点支撑。说到底,打造县域经济中的旅游产业,非有一些大景点作支撑不可,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水县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本地繁衍生息,处处布满“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的遗迹。这些遗迹如果加以打造,与则天庙、则天湖、刘胡兰纪念馆、狄青庙、东岩寺等文化遗址连成“遗址线”,可增加景点文化深度、厚度与历史纵深感,提升景点文化品位。大景点还要遵循古今结合,远近适中的原则。近年来文水建成世泰湖公园、原始森林狩猎场、雪恩高尔夫球场、冬季滑雪场等景区,配以农家乐、唐式旧居、则天戏曲、岳村鈲子、桥头大鼓等当地特色艺术的民俗风情,也渐成一大“民俗乐”特色。
4、打造一个集群。文水人文历史辉煌,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景秀丽,民俗风情独特,古今著名人物密集成群,如一代女皇武则天,汉代贤相卫绾,隋净土宗之祖道绰,中唐名将武元衡,一代直臣武儒衡,北宋名将狄青,奥达鲁花王梁锦阳,一代巨儒同恕,理学泰斗孔天胤,一代净臣田畴,武术大师左昌德,人民作家孙谦,女英雄刘胡兰等;还拥有大批的古迹、古建筑、古墓葬、历史纪念馆及自然风景地等,如梵安寺、狄青庙、梁锦阳墓、石永村明代寺楼、麻堡关帝庙、东岩寺、龙泉寺、佛堂、国宁寺、隐唐洞、龙宫山自然景区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色相结合,打造一个景点集群,增加游客看点,吸引世人眼球。
5、保护一批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创造力的时间证明与历史沉淀。文水在全省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丰富,“岳村鈲子桥头鼓,要看红火接麻姑”一句民谣就包含了三项非遗。武则天登基之后,曾数次省亲,家乡人们载歌载舞,夹道欢迎。于是,武皇锣鼓诞生。后又不断融入民间传说文化、农耕文化和民间社火文化、民间祭祀文化等,派生出岳村鈲子、桥头大鼓、马西铙等艺术精品,形成“岳村鈲子马西铙、桥头大鼓众人敲”的国家级非遗产品。另外,文水长拳、麻衣仙姑传说、文水跌杂子、文水过街板等近30个项目已被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批非遗项目与产品将是进一步丰富文水旅游文化,增加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