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流转对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解放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形成适度规模经营、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是加快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城乡统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当前我市农村土地流转已产生一定的效益,但仍存一些制约流转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然条件差致使流转困难。全市以黄土高原地貌为主,山区、半山区面积达到90%以上,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水土流失特别严重。拥有土地的农民几乎全部为“零散小户”,不仅面积狭小,而且立地条件太差,实行连片种植和机械耕作几乎不可能,土地流转困难。
(二)土地流转监管不规范、不到位。一是乡村两级组织不力。一方面,村委会履职缺位,其监管责任很不到位。另一方面,不少乡镇的农经专业人才严重不足,雇佣临时工较多,专业性不强,不能很好地发挥站所的功能。二是流转行为普遍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土地流转合同主体颠倒。如:一些地方的村组织急于推进规模经营,有时越俎代庖,在没有征得农户的同意,就以村集体名义直接与外来业主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将农民的承包地出租,在这过程中不完备法律手续,造成承包关系的混乱,留下一定的纠纷隐患;村里对企业或个人审查、评估把关不严谨,农民存在租金兑现不及时、不足额等问题。特别是以采煤、洗煤为“主流”的土地流转成功后,大规模的挖填、平整、土建、基建等,原有的“零敲碎打”的土地成为“铁板一块”,如果转入方经营不佳,农户又面临复耕难题。
(三)土地流转经济效益难保证。一方面农民“恋土情结”和国家种粮补贴政策的“实惠”影响并制约了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考虑。另一方面,经过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经营后,受农作物生长周期长和“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影响,要主动调整较为困难,盈利面较窄,亏损面大,企业“慎之又慎”。
二、对策与建议
以国家关于土地流转大政方针为遵循,紧密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工作重点,紧密结合创建“一乡一特一园区、一村一品一基地”的具体部署,紧密结合市县实际情况,积极借鉴相关省市经验做法,探索建立适合我市实际的办法措施。
(一)强化土地流转监管,推动土地资源变资产。
1、建立健全管理服务体系。市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宏观层面的规划和指导,做到一步到位,确保指导意见的科学性、严肃性、实效性。应从现已建立的服务机构的功能发挥上下功夫、做文章,真正从问题的源头入手,多级联动,共同打造土地承包经营权公平、公开、公正交易的健康环境。应进一步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健全完善县、镇、村三级流转交易服务体系,将农村土地经营权等纳入交易范围,搭建农村土地资源向资本转变的制度性平台,推动土地流转规范化。
2、多措并举引导农民“上道”。一要采取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土地流转,结合创建“一乡一特一园区、一村一品一基地”工作部署,积极引导土地资源进入特色产业园区和生产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和入股,使土地资源转化为农民股权和股金,让农民变股东。二要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宣传引导方面下功夫,使农民群众树立“流则活、转则富”的新理念,并掌握和了解有关土地流转政策规定,促进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三要及时总结和推广好经验,积极组织农户现场观摩,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帮助农民算好经济账,使农民看到土地流转带来的实际效益,积极主动参与土地流转。
3、聚焦问题认真把握“细节”。当前,要针对在农户与转入方之间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中的细节问题,请教或聘请法律专业人士培训教育,有针对性地普及关于合同的法律条款,进一步规范双方行为,确保双方“利害”关系规范明确。通过政府及有关部门深入细致地工作和持之不懈的努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和麻烦。同时,还要强化村委会主干及成员高度负责的意识,真正以农户利益为“政绩”,而不是一味地急于求成。
(二)加强经营指导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土地流转积极性。
1、建立“宣传员”制度。要加强宣传,以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印发政策宣传资料等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平台、广播电视、农村宣传墙等平台,扩大政策宣传范围,使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法规,产业规划,工作流程,业务规范,扶持政策等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争取广大承包户和经营者的理解与支持。要做好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政策以及农村“三变改革”和创建“一乡一特一园区、一村一品一基地”方案等的宣传工作,不断增强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等形式增收致富的信心,激发内生动力,形成政府、企业和农户三级联动的良好格局。
2、建立“辅导员”制度。土地是农民的依靠,流转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关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建议探索建立土地流转“辅导员”制度,即由各有关职能部门主动服务、紧密联系,给予土地流转全过程、多方位的指导和服务。同时,要加强和充实乡镇农经站的力量,保证工作经费,改善工作条件,提高人员素质,提升服务水平,为土地流转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技术保障。
3、建立“培训员”制度。优先培训、重点培训条件较好的单位和个人,强化家庭生产管理基础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培训形式,组织土地流转管理者开展经验交流和学习,逐步提高能力水平差距。优先安排土地流转经营者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实用技术等涉农培训。将现代农业专家、市县农委技术人员等优质资源下沉,进行知识下乡和武装,提高他们的经营能力、管理水平。
(三)加大土地流转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土地流转落地见效。一是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每年拿出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村土地规模流转,重点用于支持流转市场建设,对引进有意向的业主的单位或个人按照一定标准给予鼓励;对种粮、种菜、栽果、养花等的规模经营给予扶持;对于从事粮食规模生产的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给予捆绑扶持。二是要加大用地扶持力度,对于“一乡一特一园区、一村一品一基地”企业用地审批、使用等,在政策范围内,给予大力支持;对于规模经营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申请建造简易仓库、生产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用地的,应简化审批办理设施农业用地手续,出台刚性可操作的文件进一步予以明确。三是优先为园区、基地以及其它规模经营主体提供产品宣传、产品信息发布和市场、政策、科技信息咨询等市场信息服务,不断提高其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对种粮专业大户除了保证国家补贴政策兑现外,更要落实好相关产业扶持政策。
(四)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打造“一乡一特一园区、一村一品一基地”,确保土地可持续流转。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特色产业为主导,以“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和生产基地,发展规模经济。综合考虑区域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突出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加快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经济优势转化,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龙头企业,跨县建立产业联盟,组建产学研联合体,统筹市域资源,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吕梁品牌”,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吸引多元主体、全社会力量参与农业产业园建设,充分发挥产业联盟、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种养大户的带动作用,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促进产业整体提升。集成组装农业技术,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建立有机、循环、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率先实现化肥、农药负增长,促进种养加游高质量发展,达到园区内部循环发展的目标。通过“一乡一特一园区、一村一品一基地”的创建,为土地流转提供平台,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提供支撑。
同时,要引导涉煤产业从富市(县)产业向富民产业转变,顺势而为,蓄势借力,借力打力,吸引和调动社会闲散资金向农业生产经营渗透,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强筋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