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吕梁市委员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实践 >> 内容

薛宝应:中学生议论文写作构思新说

时间:2009-7-8 11:47:17  作者:   点击:

  山重水复何为径     “反差”辟蹊又一村

——中学议论文写作构思新说

薛宝应            

如果说渴求新奇事物是人的天性,那么用已有的知识按固定思路去分析、推理、判断,就是人的思维惯性了。文章贵在创新,而“反差”正是一种较灵活、较实用的创新方式。它以多向思维为前提,但舍却了其临近点;它以逆向思维为重点,又扩展了其单向性,是中学议论文写作构思中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先从观点的反差谈起。

魏文侯问大臣李克:吴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李克说:因为屡战屡胜。

这里,我们不难想像文侯的惊讶神态,更不难想像他急欲知道答案的迫切心情----这就是“反差”效应。因为面对一个有违常理的观点,就像面对一只追逐猫的老鼠一样,人们必然会产生强烈的悬念。

当然,新颖的反差观点,还需辅以合乎逻辑的理由。如果逐猫之鼠为电动玩具的说理有些牵强附会,那李克之理就得力得多。他说:屡战则人民疲困;屡胜则君主骄傲。以骄傲的君主去统治疲困的人民,这就是吴国灭亡之因。

由此看来,所谓论点反差,其实质就在于角度转换,而这种转换的区别度越大、越新,效果也就越好。比如“杀鸡给猴看”的俗语论点,从同、异类反差示警角度,可拟“杀猴给鸡看”(或“杀鸡给鸡看”)、“杀猴给鸡看”;从对象、地位等反差角度,可拟“猴子杀鸡给猴看”、“杀了猴王给鸡看”等等。

由此类推,我们不难拟出更多、更新、更好的反差论点来。

如:

“狠钻牛角尖,苦求所以然”

“美是一种负担”

“人应当做点错事”

“学会懒惰”

      ……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观点的反差,是在人们常规式的定势思维中独辟奇径、独树一帜,发人所少发或未发的见解,其宗旨在于完善真理,而不是改变真理。否则,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岂不天下大乱?

我们说过,观点的新、奇、反能否成立,还得靠有力的证据去证实。那么,在论点具备的情况下,论据是否也能“反差”?读完了下面这个故事,你就会找到答案。

郭子仪“退休”后,皇帝赐给他一个汾阳王府,兴工建造时,他常拄杖去监工。一天,他对一个泥水匠说:“墙要砌得坚固结实,经久耐用”。可这个工匠说:“我们在长安盖了数不清的深宅大院,只见房屋换主人,未见过塌房的”。郭子仪听后,猛然明白了什么,再也不来监工了。

好一个“人换房不塌”,正是这种以人论房的反差论据,使得认真过头的主人以“顿悟”作结。

任何一种观点的形成,都有多种制约因素,而我们往往只发现或利用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在大片的尚未开发的领域里,最具创造性、最具震撼力的往往在已知的背后。我们常常嘲笑东郭先生的“蠢”和南郭先生的“装”,是因为前者救过一只狼,后者混了几年饭,这几乎已成千古铁案,有谁敢为这样的“蠢”和“装”辩解几句,没准会获得“西郭先生”的称号的。如此说来,要“反差”,不光要有“识”,还需要有“胆”,那就让我们放开胆量一起来当回律师,为二位先生“辩护”几句。

首先,我们说“东郭救狼,纯属‘善’行”。理由呢?一、狼是有恶名的,但是这只狼在被救前却未有恶迹,至少救者不知;二、救出后露出恶相,罪在狼而不在人。正如我们现在的扶危济困救人,谁能保证对方是善非恶呢?三、蒲松龄笔下的张生、王生、某生救过那么多的狐妖鬼怪,非但无祸无错,而且有福有功,这又作何解?……结论:如果把东郭“善”的行为叫做“蠢”我们完全可以提倡这种“蠢”。否则对有过前科的失足者(此狼大概不在此列)谁还敢伸出援助之手呢?

南郭之“装”,错在那个允许“装”的环境。就其本人来说:在先,不乱发一音以扰丝竹,其心不恶;在后,存羞耻之心且不以“赂”而留,其行亦正。若能就这几个方面联系现实的话,不如南郭者数以万计,而单单的嘲讽先生,岂有此“理”?

以药治病,须按处方服用。反差思维中的论证方法,犹如奇药与痼疾之间的良方一样,更要全面考虑,特殊选取。

就一般情况而言,我们所用的“反证法”和“对比法”都可归于“反差论证”的范畴,但要使之出奇效,光有一个空洞的概念是不够的,还得在具体运用上做文章。

《古今笑》载:张角作乱,向栩对皇上说:“不需兴兵。但遣将于河上,北向读《孝经》,贼自消灭”。

这里,读《孝经》可灭乱贼,其荒谬性人人皆知,可“反证法”正是这样以证明相反行为的谬误来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的。拿这个故事再联系实际,我们现在的报刊杂志对“腐败者”的劝导、感化又与此何异?这样用来,那就又成了“对比法”——古今对比了。

综上所述,我们在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式中提倡“反差”,目的在改变那种老生常谈、无病呻吟的空泛议论,是发现,而不是歪曲;是创新,而不是猎奇。但任何事物都有个“度”的限制,就像对药的使用一样,如不分病症,不顾药理一味地去标新立异,那就非但无益于治病,且向之“寿民”,今亦变为“殇子”矣。

                      (此文被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研成果集成》收录)

 (网络编辑:李媛)

网络编辑: 来源: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中国民主促进会吕梁市委员会(www.sxllmj.org.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传真:0358-8223098 电话:0358-8223098 吕梁民进邮箱:mjllsw@163.com
  • 吕梁市市委大院 邮编:033000 晋ICP备10006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