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布大街小巷的报刊亭,曾是城市传播文化知识的重要窗口。它销售的是报刊文化产品,直接服务的对象是广大市民,它既是精神文明建设中一个很重要的阵地,又是城市文化繁荣的象征。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扩建改建,和一些所谓城市管理文件的出台,一些本来很受广大老百姓欢迎的“报刊亭”,却因“影响城市形象”而被拆除。有的虽然易地而建,但是由于远离了城市人流聚集地,所以而离百姓越来越远;百姓原有的身边的文化消费被抑制了,报刊亭也最终因为缺少了顾客而被迫关门倒闭。
对城市进行必要的重新规划与建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城市管理,美化城市形象,本也是广大市民的殷切期盼。但是不顾市民实际需求和“报刊亭”经营的客观规律,把便民“报刊亭”简单拆除或易地而建,这不能说是政府的民智之举。为了城市的“面子”,却忽略了满足市民文化需求的“里子”,说简单点是统筹兼顾不够、有点“懒政”“惰政”,说重点是漠视了“民生”、忽略了“民心”。因为违背了“民愿”,所以导致了“民怨”,许多市民对此啧有烦言。
报刊亭,也许对坐在舒适的办公室里可以随意浏览公款所订报刊杂志的政府官员,似乎无关紧要。但是对没有经济能力整年固定订阅更多报刊的广大市民而言,报刊亭给他们提供了相对便宜地进行选择性文化消费的可能;而对没有固定地址可供邮局投递报刊的城市流动人口而言,随处可见的报刊亭,更成为他们便利地购买精神食粮的“福地”和“圣地”。一本刊物,可能会让一个孤寂的灵魂,在寂寞的夜晚迎来新的黎明;一份报纸,可能会让一个漂流的民工,在寒冷的冬日感受到生活的温馨。也正是这些报刊亭,让更多的市民,了解了政府的决策,感受着世界的精彩,他们藉此脚踏实地并“仰望星空”……
报刊亭,看似小设施,实是大民生!
为此,建议政府秉承为民宗旨,坚持便民原则,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将报刊亭作为城市文化基础设施予以保留和保障。对已有的报刊亭,不要轻易拆除;对于位于人流集中区域的便民文化设施,更不要随便取缔。报刊亭如果在经营过程中有需要注意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管理予以规范;如果有的对交通形成安全隐患,可以让其退路入店,但一定要注意坚持方便群众、就近安排的原则。而在城市新建居民小区和商贸小区之时,更应注意配套建设优质便捷的报刊销售网点。为使这一工作落在实处,建议我省不妨可借鉴湖南省的做法,把城市报刊亭建设纳入城市文明建设和文化发展的整体规划当中,作为文明城市验收的必要条件。这样报刊亭就可成为市民“精神食粮”的供给小店,成为城市文明的亮丽风景,并在培育人们阅读习惯、滋养城市文明、打造书香城市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