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每一个干部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月14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出自《论语·季氏》:“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
人除了趋利避害的生物本能,还有趋善避恶的伦理一面。这里除了贪婪在恐惧面前的收敛外,还有更为复杂的社会学成因。没有互惠利他的品格,个人在社会中便无法立足。著名政治学家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中指出:“人类是循规蹈矩的生物,生来就倾向于遵守身边的社会规则,并以超越的意义和价值来加固那些规则。”
从事比较研究的学者喜欢用“求善”和“求真”来区别中西方文化。道德是中国文化带给世界根深蒂固的形象,理解这种特点,须打开历史地理的视角。温和的气候与地质条件,使我们的祖先像种子一样散落在冲积平原的各处,沿河道两岸刀耕火种,引水灌溉,繁衍生息,形成部落氏族。华夏祖先伏羲曾于山巅观物取象、仰观俯察天地运行,继而创设八卦,教化天下。道生德蓄,天道远,人道迩,人道模拟天道,在氏族部落的血缘基础上发展出秩序、规则与理性。
孔子一生服膺践行道德理想。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最高境界是德行。于己则慎独慎微,严格自律,于人则仁者爱人。“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善与恶无时无刻不在。在中国传统中,没有发展出“无关”善恶的伦理哲学。
理解善恶,关键在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一种伦理学的“移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用道德大棒去打击论辩,而以反观之诚,退恭自省。弟子宰予指出“守丧三年、不做礼乐”与“三年不为礼乐则礼乐崩”的矛盾,从逻辑上论证可以不守三年,最后孔子痛心直斥“予不仁也”,婴儿从襁褓到长大独立,至少需要父母照顾三年,此恩何以为报。
这个故事背后,是儒家对于人性中善端的呵护。孔子说“人之生也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推论出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人生就是充实扩大四端,像火开始燃烧,泉水开始流淌,做到就能安天下,做不到连父母都侍奉不了。天然的道德良知,如风中之烛,稍不注意就会熄灭,所以要从善如流、嫉恶如仇,在后天小心地培育,像爱惜生命一样爱惜。这就是“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的真谛。
王阳明心学在本体上升华了这个问题。知行合一最终归结为“致良知”,就是回归心之本体。阳明晚年口占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之本体最终回到良知,到达虚静澄明、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道德实践具体而微,不是把人变成泥胎木塑,而是投身实践,激发生命的潜能。知中行,行中知,有开始亦有功夫,最后到达良知彼岸。这不是一次线性的终结,而是周而复始的回归。
道德不可能在真空养成,必须面对现实的诱惑与考验。只有懂得并实践道德的人,才是有过道德经验,如果一辈子在书斋中研究伦理而不问世事,没有过选择的困扰,是成不了道德专家的。“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丧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达到至善,就必须从身边点滴做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善与不善,是道德意义而非法律意义。不善不等于犯法,只是不合道德。道德不仅靠自律,也离不开他律。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始终同社会教化紧密相连,地方官员的职责也包括教化乡里,兴义学、办书院,制定乡规民约,教化引导大众,扬善去恶。
他律不是报复式的,而是惩戒式的,奥秘就在于使人在将探到而未探到之际,及时收敛收手,而不是深入沸水中烫伤。民间流传的《一文钱与乌纱帽》故事诠释了他律的力量:据说清代康熙年间,书生范晓杰在书铺看书。有人付书款时掉下一枚铜钱,范晓杰趁人不备踏在脚底,并拾起铜钱收入囊中。旁边一老翁见此情景,上前同范晓杰攀谈,了解其情况。后范晓杰应考合格,到江苏常熟任县尉官职。上司江苏巡抚汤斌就拒绝接见,并将其革职。范晓杰最后明白,当年的老翁就是私巡察访的汤斌。
这故事设定一个“伸手必被捉”的结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报应不爽。然而一般人忽视的是,故事更劝谕人们:不能心存侥幸,而要心存敬畏。敬畏超越日常功利算计,最终指向个人和群体的生命质量。官运前程虽然重要,但操行更重要,生命最珍贵。操行有瑕疵,除了害人,最终害己。汤斌阻断范晓杰为官之路,也阻止了他由贪一钱而贪千钱万钱,以致踏上不归之路。如果见不善还要探汤,他律的补偿机制就应该适时干预,通过用人导向、评价机制等手段加以惩戒,教育挽救,以儆效尤。这是作为群体的道德自律机制。
道德缺席,人将与野兽无疑。唯道德化,则容易忽视缓冲地带,加剧社会紧张。入笼焦虑,出笼无路,是任何社会必须面对的两难悖论。但东海西海心同理同,善的追求永远不应被嘲弄,而应被尊重。(绘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