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转型跨越发展新路需要以综合配套的改革思路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省政协常委、民进山西省委副主委、民进吕梁市委主委、副市长 成锡锋
走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既是中央的明确要求,也是山西人民的热切希望。这是一个具有全局性、区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立足山西、胸怀全国、面向市场,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确定科学的发展思路。我的建议是:优化产业结构、实施产业带动战略,重视科技支撑、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破解制度瓶颈、实施改革推动战略,打破行政壁垒、实施区域联动战略,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综合配套的改革思路统筹规划、系统设计、整体推进。
一、实施产业带动战略,着力优化产业结构,下大决心发展加工型产业、服务型产业、知识型产业等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非传统资源型产业,培育起支撑山西未来发展的新的先导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彻底改变山西“一煤独大、四柱擎天”的不可持续的产业结构,构建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并举、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山西现代产业体系。
“一煤独大、四柱擎天”的山西产业是典型的资源型产业。多年来由于资源市场看好,不少人习惯于资源依赖、拘泥于资源路径、忽略了资源诅咒、陷入了资源陷阱,使得山西生态问题多、环境压力大、经济发展的潜在风险大。所以,必须转型,必须调产。
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资源观。要变煤炭依赖为煤炭依托,变以煤为主为以煤为基,变重视地下资源为地下、地上资源并重,变重视天赋资源为天赋、后生资源并重,变就资源论资源为敢于用资源换项目、换技术、换人才,变资源一个优势、单一优势为多个优势、多元优势。
其次要跳出煤炭谈调产,下大力气发展非煤产业。要认识到,挖煤、卖煤只会越走越窄,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才是康庄大道;资源依赖只会越走越慢,多极支撑才能跨越发展。要知道甲醇、电石、焦炭、化肥等传统煤化工产品产能已经过剩,经济风险大;油品、烯烃延伸加工产品、天然气和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产品,虽市场前景好,但由于对煤炭资源、水资源等配套条件要求较高,国发[2009]38号文件早已明确抑制盲目发展。由于我省缺水,国家重点支持的现代煤化工基地是内蒙,所以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山西以煤为基延伸产业的空间不是想象得那么大。为此,在煤炭产业转型提质、链条延伸的同时,要下大决心发展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文化旅游、特色农业、金融保险、新型能源、医药食品、现代物流、电子信息等产业,力求做到多元发展、多极支撑。
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高度重视技术对现代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要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集中力量对山西产业发展所需的共性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进行攻关,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打造山西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经济学家认为,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驱动,当然也应该是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转型跨越发展背景下的山西科技工作,必须着眼和服从、服务于未来山西支柱产业的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科技研发必须突出重点、科技项目必须有的放矢,科技投入必须讲究效益,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也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要重视原始创新,也要重视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科技投入形成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要尽快转化为推动山西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肩负转型跨越重任的山西应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省份。要通过实施科技支撑、创新驱动战略,完善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催生创新成果,使山西成为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创新技术不断涌现、创新活力充分释放、创新型经济蓬勃发展的富有发展活力和蓬勃生机的地区。
三、实施改革推动战略,适应资源性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客观要求,及时发现和研究制约资源性地区转型跨越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以改革的思路、市场的机制、法制的办法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突破发展瓶颈,破解发展难题。
资源型地区计划经济的色彩浓,市场化的程度低,习惯于因循守旧谈发展、按部就班抓发展,改革意识不强,发展活力不足。转型跨越发展需要强劲的动力与不竭的活力,需要不断调整与生产力发展和解放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需要突破诸多的体制和机制障碍,需要对现行的体制、机制及制度进行改革,对政策甚至是对法律进行完善。为此要紧紧抓住国家允许先试的宝贵机遇,加快推进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适应社会公共需求转型为主的社会体制改革。过去已进行的改革要继续深化,当前中央已作出部署的改革要率先推进,符合山西未来发展需要的改革要积极探索。
综合配套改革需要分步推进,我们要勇于和善于以先行先试的精神率先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山西的当务之急,一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和要素市场体系,切实推进产权多元化、竞争公平化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二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切实优化山西的发展环境。
需要指出的是,改革需要精神和魄力,没有阵痛,就没有分娩;没有惊心动魄,就没有波澜壮阔。同时改革绝对不是闯红灯,改革是创设一套新的信号系统。我们要通过稳妥而又积极的改革,释放制度活力,释放人的活力,释放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为转型跨越提供不竭动力和有效保障。
四、实施区域联动战略,按照全省一盘棋的思路,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整体规划省域之内的产业布局、功能布局和城镇布局,通过把“行政区经济”转变为“经济区经济”,促进生产资源和要素在省内的优化合理配置,从而推进全省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齐头共进。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我国现行的还是一种“行政区经济”的模式,地市之间和县区之间的协同发展的步子小、统筹发展的难度大,抬高了区域间的流动成本,阻碍了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了经济和社会整体发展活力。典型的例子是,太原晋中同城化呼吁了十多年,但是实质性突破不大。其根本原因就是行政区划导致的行政壁垒使得两市之间无法实现统一布局、优势互补、集中开发、分工协作。
但是,区域合作、市域合作、县域合作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山西转型试验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建议:1、相关地市各利益主体间要有合作发展、共创未来的战略胸怀,建立协商机制、对话机制;2、省委省政府要发挥全省统筹、高端引领的作用,借助政府推动,打破行政壁垒,弱化行政区划,通过推动区域合作,推动全局战略的实施;3、要善于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市场运作,通过建立共同的市场规则,克服区域之内的政策和体制落差,用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共同拆除地方保护主义,促进生产资源和要素在空间内的优化合理配置,推进整个区域内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体化发展;4、对晋中和太原这样地缘联系紧密、整合之后发展前景看好的城市,要适时调整现有行政区划,通过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使得“太原都市群”真正成为山西的脊梁和山西经济发展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