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09日 17: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追求就是坚持选择,坚守心灵;而生活中最艰难的便是选择,更别说坚持和坚守了。孔夫子弟子三千,贤徒七十二,最杰出的也只有寥寥十人─后世称之为“四科十哲”─子夏便是其中之一。就是这样一位矢志求道的贤哲,面对现实中豪门巨室宝马香车,红男绿女花花世界,一时竟不知如何选择,作何追求。
司马迁在《史记•礼书》中写道:“自子夏,门人之高弟也,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而况中庸以下,渐渍于失教,被服于成俗乎?”据孔子的另一位高足颜回所言,夫子讲道“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按说是很能吸引、感染、 折服、归化弟子的;然而子夏一见“纷华盛丽”即生艳羡,手摹心追,头晕目眩,现实和理想打架,选择与追求纠缠,奈何?奈何?这种心灵上的纠结,在孔门弟子中绝非子夏一人;有的甚至放弃当初的美好追求,与现实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妥协。故太史公司马迁扼腕长叹:“仲尼没后,受业之徒沉湮而不举,或适齐楚,或入河海,岂不痛哉!”孔夫子亦曾面对春秋晚期日渐朽烂崩溃的政治和社会发出如此浩叹:“吾未见好听如好色者也!”
人也好,社会也罢,一旦放弃向上向好的追求,立马就会下坡出溜一泻千里!好在子夏在一番焦虑纠结之后,终于回归“闻道而乐”,可谓自胜者强。据西汉
刘向《说苑》记载:“孔子曰:‘丘死之后,商也日益,赐也日损。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如己者。’”子夏(卜商)与子贡(端木赐),均在孔门“四科十哲”之列,论脑瓜子灵和嘴皮子溜,一般多认为子贡要更优秀一些。然而,子夏喜欢跟比自己强的人交往,子贡则恰好相反。追求不同,结果自然迥异。在孔门弟子身通六艺的七十二人中,“唯子夏于诸经独有书”─只有子夏一人对“六经”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钻研,并分别有研究成果结集成书。其实,追求就是一种自我评估、设计、期许和暗示。一个人的自我暗示,往往蕴藏着一种强大的力量和一笔丰厚的财富。
(摘编自香港《大公报》 文:李建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