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总第41期)
民进吕梁市委办公室编印
【会员习作】
一生挚爱洒教坛
——悼呼维新老师
李媛
噩耗传来,我怎么也不愿意相信这个严酷的事实。我的耳畔,仿佛依然回响着那诚挚的声音。“喂,是李媛秘书长吗?我是呼老师,那个文章写好了,怎么给你呢?”电话中声音非常清晰,焕发着活力,透露着赤诚。可是,这竟然成了呼老师留给我的最后回忆。
作为民进吕梁市副主委兼秘书长的我,与呼老师的接触并不是很多,对他也没有更深的了解。虽然同在民进一起开展组织生活,但由于年龄悬殊,加之呼老师很少言语,我们之间的交流算不上频繁。去年秋天原民进省直离石支部第一任主委金本椿老师从南京回来探亲,我陪着他一起去看望老会员,其中就有呼老师。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呼老师家,在叙谈中得知他知识渊博,喜欢研究文史,就提出让他写回忆文章的要求。因为我早就有个想法,就是通过资深老会员的回忆,把吕梁民进各支部的发展历程收集整理,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呼老师1987年加入民进,亲历了民进省直离石支部的成立过程和早期的活动情况,掌握的资料十分珍贵。呼老师欣然应约,及时交给我题为《组织温暖人缘祥和》、《民进是我温暖和谐的大家庭》的两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一个老会员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感。尤其可贵的是从接到我的请求到我见到文稿,时间没有超过一周,而且文稿书写极其认真,重要处还有详细标注,像艺术品一样和谐精美。呼老师交稿的迅速、书写的认真,以及他对组织的赤诚之情让我肃然起敬。此后,我还想让请他梳理记忆,再次执笔撰写回忆文章。怎能料到,尽管清瘦但精神矍铄的呼老师,竟然在猝然间停止了思想,终止了回忆,令人好不痛惜!
呼老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是吕梁教育学院的历史教师。1987年民进省直离石支部成立之际加入民进。入会后,他积极参加组织生活,用他自己的话说“只要接到通知,没有误过一次”。吕梁民进的创始人王嘉琦先生曾在会上表扬他:“我发现我们的呼老师很热心,对我们的会议每次都是最早到达,一次不误。”他对自己的组织无限热爱,时刻想着为组织争光添彩。他以瘦弱的身躯长期肩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勤奋探索,刻苦钻研,任劳任怨,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出色的教学技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毕业生,受到了学生的普遍爱戴和社会的广泛赞誉。四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他桃李满天下,为祖国建设培养了大批有用的人才。
呼老师对社会充满感恩之心,对人生充满挚爱之情。1957年在大学读书期间,因为一篇日记蒙受了不白之冤,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北京师范学院党组织给他做出了平反决定。蒙冤22年,在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的情况下,他无怨无悔地坚持教书育人,以饱满的热情勤奋工作,显示了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赤胆忠心,神往之至,终因“右派”帽子,多次递交申请书而未能如愿。在和金本椿老师一起代课的过程中,了解了民进,也让民进吸纳了他。他满怀感恩之心,就像一位待嫁女子终于找到了可以终身托付的人,把自己交给了民进,把灵魂献给了组织。以满腔的赤诚和火热的激情,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工作生活中,默默无闻地耕耘奉献,以报答组织的厚爱。
呼老师给我的文章中,记录了两件让他刻骨铭心的事情。在蒙冤22年的人生历程中,他并没有太多的屈辱,因为他有讲台、有学生,他以高尚的人格和突出的业绩,赢得了更多的尊重。他真诚地感谢党给了他这样的机会,给了他获得尊严的平台。特别是有一件事情让他深切感受到一种难得的自尊,从而鼓起了人生的风帆,信心倍增。他说前些年成锡锋任教育学院副院长时曾去南方考察,专门买回南方的茶叶,并亲自登门送给他。中秋节时,成锡锋还给他送去月饼。为了表示对成锡锋的感激之情,作为回敬,他带着老家的红枣和红薯给成锡锋送去,成锡锋高兴地收下了,这让他感到十分欣慰。有一次,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给成锡锋副市长写信,反映儿子的工作情况。不料却引起成市长的高度重视,连他的面都没有见,就帮他解决了问题。他说这件事办妥已经二三年了,但他却一直没有给成锡锋副市长说声“谢谢”,他“觉得那是多余的”。
从呼老师这些文字记录中,我感受到他的憨厚朴实,感受到他的坦荡达观。在我们不多的几次见面中,他总是谦恭地对我称“您”,感谢我对他的尊重和关心云云,这让我诚惶诚恐,深感不安。他和金本椿老师一起就餐时互相关照的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金老师久居南京,他招呼金老师多吃家乡菜;金老师感觉他酒店就餐机会少,一直不停地给他夹高档菜。两位老朋友就像老俩口相濡以沫的真情,令在一旁的我热泪盈眶。
呼维新老师走了,走得是那么突然、那么匆忙。但他平凡而曲折的一生,闪现着高尚人格的熠熠光辉。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我在本职岗位上辛勤耕耘,为吕梁民进也为吕梁多党合作事业竭忠尽智。
(网络编辑: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