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目前全省文化体制是什么情形,是否阻碍文化繁荣发展?如何结合全省综改试验区“先行先试”政策,大力改革文化体制不适应文化繁荣发展?
答:在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山西文化体制改革在过去的一年没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各地、市合并了文广新局,整合了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进一步深化了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推进了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培育了新型文化市场主体……
但是,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激发活力、服务人民、繁荣文化、促进发展。而以这一要求来看,我省文化体制改革还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一些影响制约着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并未真正突破,不管是外部行政管理体制还是内部管理体制,都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
如何以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为重点,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如何以创新文化行政管理体制为重点,不断为文化主体提供不竭的支持和服务?如何以调整结构为重点,努力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我们继续思考、探索。文化体制改革重要而紧迫、复杂而艰巨,我们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稳妥把握,善于从战略上思考、从整体上谋划,把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推开、引向深入。要注重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加强改革措施的配套协调,把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统一起来,以改革促发展,用发展的成果检验改革的成效。
问:山西转型发展,把文化产业做为重要路径,如何利用地上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
答:山西固有的文化资源要成为产业,必须和现有文化形式、文化业态和相关产业嫁接。唯其如此,古老的文化之“魂”才能附着在时代产业之“体”上鲜活起来,文化资源才能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而转化成文化产品,发展壮大成文化产业。而其中的关键,是创意。
我们要以文化创意激发文化资源由“死”变“活”。创意是文化产业的灵魂,也是文化资源开发的源头。好的创意可以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在文化资源转化中,要坚持扩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相结合,寻找文化资源开发的新点子、新思路。通过良好的创意,找到文化资源可能的开发方式和文化内容可能附着的更多的载体,并进一步通过对文化资源、社会资本、先进技术、优秀人才等要素的整合,把文化资源策划成一个个文化含量足、产业要素齐备、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高的新项目,打造成一批吸引大众眼球、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品牌,从而激发文化资源的活力。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可以转变为文化资本,文化资源禀赋及市场潜质是资源向资本转化的前提。这个转变过程很复杂,我们绝不能用简单的经济思维、市场思维来催生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变,而要对文化资源转化的可能性进行分类。只对那些具备转变潜质、潜力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开发,而对那些不能(或者现在不能)形成文化产业、产品和服务的文化资源进行严格保护。
问:如何发展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群众高涨的文化精神生活需求?
答:健全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注意公益性、公平性、基础性,现阶段要特别关注对文化弱势群体的“文化低保”。
我们要为农民、城市低收入居民、残疾人、老年人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等文化弱势群体提供易于理解的、最基本的文化读物、视听设备,使他们正常参加最基本的文化娱乐活动。文化低保建设要借鉴最低生活保障的经验,在具体操作中重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特点,根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文化低保要与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交流相结合。文化低保要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形式,成为文化繁荣发展孵化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
问:您对文化繁荣发展有什么建议和期待?
答:文化是文明的灵魂,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的载体可谓无处不在。“莫说玄妙与高深,文化就在生活中。处处留心皆载体,关键在于动脑筋。”所以,文化的繁荣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不只是文化部门的事,而是各行各业和每一位公民都有责任,大家都要有一种从我做起,从本部门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的意识。譬如,“政治文化”,集中体现为民主和法制;“经济文化”集中体现为公平竞争、合理分配;“社会文化”集中体现为公平正义、和谐有序;而文化也有“文化”,最起码的就是要注意科学性和人本性……而每个人的日常言行举止,亦无不体现着修养、彰显着文化。如果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都能身体力行,则我们不仅是文化的享受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同时也是文化的创造者。
(网络编辑: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