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锡锋出席山西日报新闻会客厅
纵论山西文化强省
2012年省“两会”期间,省政协常委、民进山西省委副主委、民进吕梁市委主委、吕梁市副市长成锡锋应山西日报之邀,作为家特邀嘉宾出席《山西日报》两会“新闻会客厅”,就如何促进山西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发表自己的看法。一同应邀出席的还有省政协委员、山西出版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齐峰,省人大代表、山西省博物院院长石金鸣和太原市歌舞杂技团歌舞总监金辉。
《山西日报》报道全文如下:
文化强 产业兴 转型成
——代表委员热议文化强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三晋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发展潜力巨大。我们要像挖掘地下资源一样挖掘文化资源,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切实抓好文化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创作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力作,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早日实现文化强省的目标!”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论述,也是代表委员们的热切期盼。
实现这一目标,当从哪些方面着力?
抓住综改试验区机遇,探索文化管理扶持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单位活力
近年来,我省按照中央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走在全国前列。如何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释放文化生产力?
金辉:我们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从吃皇粮变成靠市场,根据演出次数、技巧难度、演出效果等因素来发放工资,让团里每一个人感到了压力。改制带来了活力,以前剧团20年没有出过大型剧目,改制后两年,就拿出了《唱享山西》三部大型剧目。
《唱享山西》演出近400场,填补了太原市旅游市场空白。但我们的实力还弱,竞争力不强,缺乏人才、资金等,希望政府在转型综改试验区框架内,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扶持,让文化单位更有活力。
齐峰:文化单位改革不是一改就灵,受传统体制思想影响深,资源行政化配置,绩效考核作用得不到发挥,缺乏适应现代企业的机制。国企改革为文化单位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文化单位改革不仅
“身份转换”,更要转换思想观念、经营方式、管理模式,真正成为现代大集团企业。山西出版传媒集团要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引入竞争机制、岗位管理、绩效考核、企业文化、品牌建设、按资产规模效益分类管理等机制,扶强扶优,股份制改造,进行资产评估上市,运用现代科技和融资,最终把企业变成彻底的、公众的文化集团。
像重视煤炭一样重视文化产业,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体育等深度融合,让文化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转型跨越,文化产业是重要路径。我省文化产业驱动力指数跃升至全国第二,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并未真正强大。如何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让它成为经济支柱?
成锡锋:文化资源要变为产业,其中关键是文化创意,激发文化资源由“死”变“活”。通过好创意,找到文化资源可能的开发方式和文化内容可能附着的更多载体,进一步通过对文化资源、社会资本、先进技术、优秀人才等要素的整合,把文化资源策划成一个个文化含量足、产业要素齐备、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高的新项目,打造成一批吸引大众眼球、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可以转变为文化资本,要对文化资源转化的可能性进行分类,只对那些具备转变潜质、潜力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开发,对不能或者现在不能形成文化产业、产品和服务的文化资源进行严格保护。
金辉:文化产业需要创新人才,没有人才就没有文化产业,文化单位要探索培养、使用、留住人才的机制。就拿我们团来说,舞蹈和杂技演员舞台生命最多8至10年,演员达到登台演出最少练10年。我们花精力费财力培养七八年,演员能上台演主要角色了,到头来却在续订合同时跳槽。去年我们团就流失了两个顶尖杂技演员。作为文化集团的管理者,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牢固树立文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其次,要用实实在在的人才政策予以激励。对那些成长周期长、收获期短的特殊艺术门类,还要有特殊的培养和激励手段。第三还要搭建好平台,要给文化人才充分展示才华的机会和广阔的舞台。
增加财政投入,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抓好市县乡文化设施建设,让文化阳光惠及人民群众
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何完善健全,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成锡锋:健全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注意公益性、公平性、基础性,特别关注对文化弱势群体的“文化低保”,为农民、城市低收入居民、残疾人、老年人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等文化弱势群体提供易于理解的、最基本的文化读物、视听设备,使他们正常参加最基本的文化娱乐活动。文化低保建设要借鉴最低生活保障的经验,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石金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要让大家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公众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要抓好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加大重点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力度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工程。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建设好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提高服务质量,让文博事业推进文化大繁荣。
少一些浮躁和急功近利,遵循规律、尊重市场、爱惜人才,文化强省的目标定能早日实现!
(稿件来源:山西日报记者 赵向南 刘宇)
(网络编辑: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