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温暖人祥和
呼维新
我是一名从教46年的老教师,幼年7岁跟了共产党,13岁参加了工作,后因年幼,党组织又送我上了中学,念大学时因一篇日记错划为右,受了23年镇压,直至1979年才彻底纠正,平反时已年近半百。原送我上学的县委书记张荣才同志还在世,我去看望他时他一再叮嘱我要争取加入党组织。回来后我们学校党支部写了三次申请,当时我已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但我的入党申请都如石沉大海不予答复。书记是极左路线时期上去的红人,对我们这些人成见很深,再加上我肯给他们提意见,所以恨不得把我撤出学校,更谈不到批我入党。县委组织部长张正明同志是我的老乡又是儿时的朋友,专门跟学校支部打了招呼,还是冲不破学校支部的阻力,通不过,从此我绝了入党的希望,心想,从小跟了共产党,就让我一辈子做党的朋友吧!
80年代初我从县城中学调往地区教育学院,在我们民进离石支部办的高考补习班兼课,同志们对我们印象还好。离石民进第一任主委金本椿同志为人正直热情,不久成了我要好的知己朋友,在他的介绍下我加入了民进。
入会后每次组织活动我都一次不误地参加,起来越感觉到我们的组织非常温暖,人缘热情祥和。首先感到同志们非常真诚,讨论问题,谈论是非,不抓辨子不打棍子,充满着民主平等的气氛,真正畅所欲言,无拘无束,非常痛快。同志之间真诚相待,充满纯真的友情,没有那种政界的虚伪感。互相之间融洽、热情祥和。有时同桌进餐,互相敬杯,共祝康乐,非常热烈。
可能你还不太相信我说的,下面我给你谈上几件人和事。
先说说我们的王嘉琦老先生吧(现年93岁)是吕梁地区民进的创始人,原省民进顾问,可以说是我们大家敬佩的民进老前辈,80多岁时还常来参加我们的组织活动,以顾问的责任谆工教言,无不使我们感动。他一身对祖国、对党、对人民忠心耿耿,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全部才智。我们的同志只要有事求他,他都竭尽全力去帮助。有一次我的一位老朋友求我给他翻一篇日文,但我未曾学过日语,我突然想到我们的王老师,他是我的好朋友,可不可以求求他呢?因为是朋友的朋友关系远了一步,我不敢打保票,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求王老,王老满口答应并连夜加班翻了出来。我的这位朋友心里过不去,送来了钱和烟酒,王老婉言谢绝一概不收。
再说我们退后反帮(南京)的第一任主委金本椿同志,该同志非常真诚而热情,虽已回了南京,但还多次来离石探亲(女儿)每次来都要看望我们这些老会员,每次我们都要同他小聚一下,摄影留念,格外亲热,临走时把南京的住址和电话留给我们,说有机会去南京一定要去他家作客。有一次他来离石时听说我女儿待业在家,在离石为我介绍了好几个单位,并给我女儿介绍对象,竭尽全力想帮我克服困难。
成锡锋同志是现任吕梁市副市长,民进吕梁市委主委,我认识他十大几年了,那时他是贺中的教师,后当了贺中的校长,他的人品可以说在山西省有口皆碑,电视新闻能见到他的身影,被称为省政协的“提案大王”。就是这样一位知名度很大的人物,却也是我这个民进普通一兵,且是早已退休多年的无用废品之人极好的朋友。记得他从南方开会回来带回好茶,总要给我送来,他还几次八月十五给我送来月饼,我心里实在过不去,把老乡给我送的红枣和红薯给他送到家,他爱人很高兴地接受了,我心里才得到点安慰。请问那一个组织的领导能这样关爱他的下属,可我们民进就有成锡锋这样的主委,说到锡锋同志的善良,我还想举一实例。
我唯一的儿子师大毕业却分到离城近百里的结绳鄢乡,为此我去找我院的书记大人,想让他们关照一下能不能调回(在此期间教院先后进了几十人),让我这个年过七旬的老人身边好有个照应,但他连门都不给开,把我关在门外,把我当成“叫化子”看待,气得我双眼落泪痛哭了一场。一个七岁就跟了共产党,从教46年的老教授,居然连共产党书记的门也敲不开,更谈不到关照你的晚年了。
我年事已高,儿子工作单位太远,为了照看我,他只能在家待着。既不能工作,也没有工资,气得我要命,正无计可施时又是想到了我们的成锡锋主委,可不可以帮点忙呢?试一试吧。我给锡锋同志去了一次电话,又托他的司机给他带去一封短信,于是锡锋同志为我给局长写了申请信,我带着信见了局长,不到两个月我的儿子调回城区,使我这个年逾古稀的老人,身边有了儿子照应,生活方便多了,精神得到安慰,可以愉悦地安渡晚年。这我该如何感谢锡锋呢?说句心里话,他没吃过我一支烟一块糖,甚至我连他的面都没得见就把事办成了。如果你去给他送礼,他会把你赶出门,会认为你是在污辱他。是的,这样高尚人品的人是金钱买不到的,他的声誉不知要比金钱高尚多少倍。
今年春节,我们民进支部的几位年青同志扛着一袋大米和一袋白面给我送来,从一楼扛到我住的四楼,我问他们这是怎回事,他们说是支部送给离退休老会员的慰问品,他们给我们温暖和关怀是代表了我们民进组织。
我入会20多年来,我们的领导和同志们给了我许多温暖,关爱和帮助,这里篇幅有限,很难尽书。总之一句话,我们民进组织使人感到非常温暖,我们民进的同志具有互敬互爱互助的精神,人缘祥和,我们不论在何地相遇,都要握手言欢,互致问候,格外亲热。
二00八年四月十日
(作者是吕梁教育学院退休教师、副教授、民进老会员)
(网络编辑: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