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吕梁市委员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会员社区 >> 会员佳作 >> 内容

成锡锋:藏书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信仰

时间:2013-11-13 18:39:46  作者:   点击:

  

——“吕梁山人”就古旧书收藏对话孔网编辑彭健楠

 

近日,孔网“古旧书市场生态观察”栏目编辑就古旧书收藏采访了成锡锋。现将采访对话全文刊发于此。

1、为何走上了古旧书收藏的道路,什么时候(哪年)开始的?

最初对旧书感兴趣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那时我正在上小学。当时的小学课本充斥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打倒修头头”这样标语口号式的内容,短暂的新奇感过去后,便是索然无味。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我爷爷家里的立柜顶上放着一大捆旧书,趁家人不注意,我从板凳上爬到放置粮食的大瓷瓮上,然后踮起脚跟一点一点地把书抽出两本。仔细一看,原来是父亲他们在建国初期读过的课本,于是我悄悄地拿了下来。这些教材虽然是编写于建国之初,然而内容却非常丰富,古今文学佳作被选入其中,让我感到兴味无穷。我由喜欢这些书中的内容,而喜欢上这些旧书。而正是这些旧书,不仅让我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学习语文的基础,也让我的目光突破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吕梁山村特定时空的局限,看到了更为广袤的历史空间。

让我对古旧书籍的感情日益增加并有意识地开始收藏,是1980年我考入了山西大学中文系之后。现在的山西大学似乎不显山露水,但其前身是成立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堂,系李提摩太和李鸿章商议用庚子赔款修建的,它与1895年成立的北洋大学堂 (天津大学 )和1898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 (北京大学)是联合国承认的中国建校最早的3所大学,一道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新纪元。由于建校早,所以藏书比较丰富,仅线装古籍就有13余万册,这就为莘莘学子遨游学海提供了难得的条件。上大学期间,我的学法比较“另类”,就是上课不多,泡图书馆和阅览室、资料室多。因为在我看来,大学的教授的确学富五车,但其教学和治学方法听上几节课就可有个基本的了解,再听下去多会是知识的增加而已,于思维方法和能力提升并无更多的收获,而既可增加知识又可提升能力的最佳途径莫过于在图书馆探精测蕴。我喜欢运用专题法进行研究性学习,常常确定感兴趣的一个专题后便沉潜于书海之中,力求取百家之长自成一家,站在知识的峰巅一览众山。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所以大学四年我可以说一直与书为伴,与古旧书刊为伴。

其间,有一个人和一件事对我影响颇大。这一个人加深了我对古旧图书的感情,而这一件事让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古旧图书,并由此开始了旧书收藏。

一个人是章太炎弟子、国学大师、书法家姚奠中先生的夫人李树兰老师,当时她在学校图书馆北区资料室供职,只是那时我并不知道她就是大名鼎鼎的姚先生的夫人。由于我一天要去几次图书馆,不仅借书,而且在资料室借阅珍稀图书来钻研问题,所以她便对我偏爱有加。每次去了,她都慈母一般问我这次要借哪方面书,然后不仅把我要的书刊找来,而且还给我介绍其它相关资料。那时没有图书电子检索系统,只有纸质书目可供慢慢查阅,而李老师凭借其对馆藏图书的熟悉无疑对我起了类似今日的“搜索引擎”的作用。让我当时由衷感激并至今感恩不已的是,李老师对我这个喜欢书的学生在书刊借阅方式和数量上网开一面。山大图书馆的规矩是借阅室实行开架借阅,而基本书库、过刊库对教师和研究生实行开架借阅,对本科生则实行闭架借阅。李老师给予我这个本科生以老师和研究生的待遇,古旧珍稀资料也对我开架借阅,并且允许我一次借阅十几本。正是李老师的偏爱,不仅让我进入图书馆这个知识的“殿堂”,而且深入了资料室这个文化的“堂奥”,由此我便登堂入室,在学识增加的同时,对古旧图书的特殊珍稀重要性也自然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和认识。大学四年,泡在图书馆里,浸淫于传统文化之中,成为我一生难得的经历与难忘的回忆。每念及此,我便由衷感激李老师。姚奠中先生是我们的恩师,但是我在很长时间内并不知道李树兰老师是他的夫人,直到前几年我在拜读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王东满78万字的煌煌巨著《姚奠中》时,才从书中照片发现李老师就是姚夫人,而此时她已去世多年了。我吃惊之余,深感惭愧,那夜往事浮现脑海之中,感激的泪水不禁流了下来。

李树兰老师已走了,姚奠中先生还健在,姚先生现在已是百岁高龄。姚奠中先生是成就卓越的学者,曾师从国学大师章太炎;他是才华横溢的文艺家,诗词书画尽显大家风范;他也是出色的教育家,桃李遍天下。特别是他的诗、书、画、印被誉为“四绝”,他的诗词创作堪称一部现当代历史记录,而其书法2009年还荣获中国书法最高奖——第三届兰亭奖终身成就奖。在此,我愿以学生和爱书人的名义,向百岁人瑞姚奠中先生和已经故去的李树兰老师再执弟子礼——时光易逝,师恩永存!

我要说的一件事,是1982年暑期山西大学图书馆淘汰旧书,这是我自己购买旧书的开始。因为当时图书馆已书满为患,为了使更多的新书有安身之所,学校图书馆便清理淘汰了一部分复本书刊。这部分书刊以建国前后的图书杂志为主,在运往废品收购站之前,学校以略高于废品收购站书纸收购价的每斤两毛钱的价格任校内师生选购。因为是假期,多数学生已回家度假,我们在校的师生便饕餮其中,我第一次有了高尔基所说的“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的感觉。只是尽管不少书非常珍贵,价格也便宜得很,但由于身为学生囊中羞涩,我只是买了几十本而已。我记得其中有创刊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山西大学学报》和民国五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梓潼、谢无量编撰的《中国妇女文学史》。

2、您从事的工作也与书籍相关么?

我从事的工作应该说与书是有点关系的。我大学毕业后先在一所省重点高中任高中语文教师,而后由学校中层领导任学校一把手,接着又在一地方高校担任领导职务,2004年吕梁撤地设市后我一直担任副市长,同时兼任民进山西省委副主委和山西省政协常委。从教伊始,自己便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必须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特别是语文教师,“书不千轴,不可以语化;文不百代,不可以知变”,只有邃密群科、博览百家,方能不辱使命,因此爱书、读书、藏书就成为自然的事了。后来尽管从事了公共管理工作,不过在我看来,身处知识经济时代和在学习型社会,每一个人都应该不断学习,也都应该成为爱书、藏书、读书者,惟其如此,自己的思想才能充满时代活水,自己的人生也才能充满春之生机。不仅普通公民如此,领导干部也一样,这正如列宁所说:“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3、您淘书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几种?以哪种为主?能否讲讲不同途径的优劣?)

对于有心人而言,想找好书便会千方百计到处寻觅。不同渠道点点滴滴的积累,久而久之便会汇聚成海而蔚然大观。相对而言,大城市的古旧书店和收藏市场中的旧书摊是我去的相对较多的地方,一些古玩店老板有时也会给我留心我喜欢的书刊。不过我淘书最多的地方还是网上,而且主要是孔夫子旧书网。

古玩店的东西注重品相,偶尔会有精品书刊,但老板特意为买家注意东西的热心,常会让买家不好意思讨价还价而最终觉“割”得肉疼。书店和书摊的好处在于可以随意翻阅,便于知道内容和品相。书店价格稳定,讨价和捡漏的余地不大;而书摊,讨价还价的余地大,价格便宜,捡漏的机会也有。但是二者有一个共同的局限,就是要付出差旅费用,这对我们这些工薪阶层而言,综合成本并不低;加之有时间和空间以及图书数量的局限,所以渐渐地失去了吸引力。但是孔网则不然,作为全球最大的旧书网,四海之内的书商均可参与其间,古今中外的书刊汇聚如海,选择的余地很大;特别是每天有新书上架和拍卖,只要有心,终会找到自己想淘的宝贝。

孔网购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白天黑夜随时随地均可遨游其间,给每一位上班族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机会。晚饭后,清茶在手,鼠标轻点,或巡查于“网上书店”,或流连于“在线拍卖”,钩沉索隐,披沙拣金,固然系“淘宝”之举,也兼有“钓鱼”之趣,可谓其乐无穷!君不见,输入自己感兴趣的关键词,犹如渔翁撒网,钓者垂钩;而一点搜索引擎,则分明似“纲举目张”之后的渔人收网;搜索结果出来,呼啦啦显示数十页,一本本相关的图书犹如渔网中活蹦乱跳的鱼儿鲜活诱人;而去粗取精找到心仪的图书,则如钓者钓到一条大鱼,让人喜不自禁!

事实上,孔网淘书,不仅是在体验淘宝、垂钓之乐。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淘书的过程,不也在经历体味着这三重境界吗?!

所以,我由衷感谢和感激孔网的朋友们。孔网创办不久,我便对“子夏”说“您干了一件功德无量很有前途的事”。后来,许多场合我“逢人说项”般讲孙雨田,介绍“孔网”,表达的是我由衷的敬意。

4、自己收藏的重点是什么?

我的藏书,剔除了工作生活需要与平时聊以消遣阅读的图书,面也相对较宽,这与我兴趣广泛喜欢博览群书有关。不过,下面这几个专题,则是我多少年坚持不懈始终着意搜罗的:

A、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山西特别是晋绥边区的的出版物,主要是吕梁文化教育出版社、抗战日报出版社、晋绥日报出版社、晋绥新华书店、晋西北新华书店和晋绥军区、晋绥分局和晋绥、晋西北行政公署的出版物,还有当时出版的各类报刊。——吕梁是红军东征的主战场、保卫延安的东部屏障、晋绥边区的首府和中央后委机关所在地,然而现在多数吕梁人根本不知道这片土地过去曾有过出版社并印刷出版过许多书刊。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吕梁人,有责任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并告知我的父老乡亲,以让大家留存红色的记忆。由于年代久远了,这方面留下来的东西不多,搜集起来也颇不容易。这些年,我搜集的晋绥边区出版物有300多册(种),相关资料和研究书刊近200册(种)。

B、文革期间出版的林彪语录、林彪文选,由此涉及到解放前到文革期间有关林彪的报道,和文革结束后国内外关于林彪的各类传记和研究专著。——这是我值得一提、用力较多的专题。不论是“战神”、“副统帅”,还是“叛徒”,林彪无疑是中国现当代史上难以忽略的人物,也是值得仔细审视和深入研究的一个人。由于林彪,还殃及孔子,所以那段时间批林批孔的漫画,也是我收藏的重点之一。

C、文革期间关于刘、邓的“一片黑”漫画和文字材料,兼及建国前后出版的刘少奇的著作,特别是文革期间国内外出版的各种版本的《刘主席语录》《刘少奇语录》《刘少奇选集》。——这段历史虽然令人不堪回首,但是不能轻易忘记。保留这些历史遗存,可让后人深入研究并汲取必要的教训。

D、全国各地批判江青、四人帮的漫画集,兼及文革期间出版的江青文选和江青言论集,以及国内外关于江青的传记和研究资料。——其中的漫画,是一段特殊历史结束的产物,但是也自觉不自觉地打上了那段历史深深的烙印,值得玩味。

E、红卫兵造反派的诗歌。——非常时代的非常产物,自以为追求真理,其实已经误入歧途。非理性运动背景下产生的非理性文学,虽然富有时代激情,但却经不起历史理性的推敲。但是作为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可以立此存照,以便警示和警醒后人。

F、华国锋的资料。——华国锋的确是一个过渡性人物,在他逝世一周年后中央对他做出了中肯而实事求是的评价。作为过渡性人物,他常让我想起恩格斯评价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但丁的那句话:“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当然,华国锋不是诗人,而是政治家。他主政时间很短,因为其短,所以资料亦不多,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流传下来的也不会是很多,所以值得收藏。

G、统一战线的各种资料,特别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及其领袖人物的相关资料。——我是中共党员,也是民进成员,我想了解该了解的,收藏该收藏的,传承该传承的。

H、现当代名人手稿和信札,侧重于人文学者和社会贤达的。——电话、电子邮件和短信几乎彻底取代了传统函件,昔日见心、见性的信札无疑值得收藏、把玩和研究。

I、线装古籍,我更着意于修身养性和易学及面相学方面的书。——前者可“养吾浩然之气”,后者虽不乏荒诞不经的东西,但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之后,或可有裨于人。

J、古玩收藏类图书。——虽然买不起多少古玩只属意于书,但是二十多年来我却买了不少古玩鉴定类的图书,并常去博物馆和古玩店只看不买,欣赏把玩过眼瘾。临渊乃因羡鱼,望梅聊以止渴,更重要的是藉此可以对中国历代工艺美术和收藏、休闲文化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K、从古到今的启蒙读物和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是文史类的。——教材虽简单,内蕴却丰厚。将各个时代的教材按序排列,时代发展的脉络便会凸显其中。

5、在藏书的过程中,有没有特别难忘的事件或者藏书故事或者藏书?(可重点讲述,挑选您最钟爱的藏书讲述)

书商一般都会追求利益最大化,藏家则始终对好书执着痴迷,而珍稀古旧书刊则是不可再生资源,这三者不曾停歇的碰撞,衍生演绎出无数爱书、寻书、藏书、读书的故事。这故事里,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失望,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有“千万里,我追寻着你”的痴迷,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有“一书一世界,一文一乾坤”的充实,有“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的自豪,有“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的情趣,有“藏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的惬意,有“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的快乐,也有“有限文章无限泪,一床明月半床书”的感慨,和“三更有梦书当枕”“有书不觉月光寒”的自足……

不过,套用《安娜·卡列尼娜》开篇的那句话,我想说:“藏书的故事总是相似的,但所藏之书却各有各的不同”。所以,在此我不准备向大家絮叨与大家相似的收藏故事了,只选择部分我觉得比较珍稀因此也相对珍爱的藏品,和大家共享一下。

A、藏界罕见的文革中文版《刘主席语录》和《刘少奇选集》。许多人知道文革中《毛主席语录》风靡一时,却很少有人知道当年还有《刘主席语录》出版过;许多人只知道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刘少奇选集》,却不知道最早的版本是1969年由中华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也难怪,1967年由香港自联社出版的中文版《刘主席语录》,虽然当年曾轰动港澳和海外,但现在世界各大图书馆却都找不到,就连编者司马璐自己也没能留存一本,收藏市场更是难觅芳踪;至于《刘少奇选集》,不仅图书馆查阅不到,学术界和收藏界可能也没几个人知道。我有幸各收藏到两本,可以发个图片供朋友们分享。

B、林彪著作中最难收藏到的红塑封32开本《林彪文选》(上、下)。截至目前,文革中出版印刷的红塑封林彪语录和文选,我收藏到了数百种、近千册,普通封面的林彪著作也应接近千本(种),境内外关于林彪的传记和研究专著则有一百多本(种)。我想特别给大家介绍的是32开本红塑封《林彪文选》(上下册),这个版本截至目前我在收藏市场还没看到第二套,所以非常珍惜。

C、江青文选。文革期间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江青同志文章选编》外,各地造反组织也出版印刷过不少江青的文集,从我收藏的看有数十种之多。这些文集多以《江青文选》《江青同志文选》《江青同志论文艺》《江青同志论文学艺术》《江青同志论文化革命》《向江青同志学习》《伟大的旗手》《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无限风光在险峰》等命名。目前藏界比较看重的是吉林辽通师院版和新湖大革委会版《江青文选》,但其实最稀缺的是上海版《江青文选》和湖南版《伟大旗手 光辉的旗帜》(分一卷本和两卷本两种版本)。

D、文革收藏中的第一报《中学文革报》。该报1967118由“首都中学生革命造反司令部宣传部主办”,其实主办者是北京四中高三学生牟志京、王建复和六十五中的遇罗文(遇罗克弟弟)等人。报头题字是从毛泽东手书中拼凑的,其中“文”字取《解放军报》的“放”字右半边。报纸共出7期,因发表宣传《出身论》而著名,是红卫兵运动中最著名的小报,堪称文革收藏中的第一报。当时,北京众多的红卫兵小报卷入了对《出身论》和《中学文革报》的辩论。《首都风雷》、《中学论坛》和《只把春来报》等小报,为《出身论》和《中学文革报》辩护,《东风报》、《旭日战报》、《红鹰》、《教工战报》、《雄一师》、《北京评论》等报则严厉批判《出身论》和《中学文革报》。两派小报相互攻击,引起了巨大反响。这些报纸,我均有收藏。

E、《吕梁英雄传》系列藏品。《吕梁英雄传》由作家马烽和西戎合著,是我国第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民族抵御日本侵略者,并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发表的长篇小说。我收藏到的相关藏品中,有不少可用“最”和“第一”来冠名,其中有创作《吕梁英雄传》最初的参考蓝本晋绥边区群英大会丛书,最初发表《吕梁英雄传》的《晋绥大众报》,由吕梁文化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最早版本的《吕梁英雄传》,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吕梁英雄》的电影连环画本,新中国连环画史上第一部成套的连环画册、由上海新美术出版社建国初出版的六卷本《吕梁英雄传》连环画,建国后上海第一家彩印厂“上海徐胜记”五十年代出版的对开年画《吕梁英雄:打垮敌寇 民兵立功》。

F、“民进会馆”的相关资料。1945年中国民主促进会成立后,马叙伦、王绍鏊、周建人等创办民本中学作为“民进会馆”开展革命活动,但多年来一直没有见到可以佐证这段历史的相关史料。几年前,我无意间从上海的一位朋友手中发现了建国前后民本中学的档案资料数百页,几番讨价还价之后买了回来。其中有民进创始人马叙伦、王绍鏊、曹鸿翥等人的手迹多件,堪称文物级的藏品。

G、冀贡泉自撰年和日记。前不久,我花了我参与收藏以来最大的一笔钱,从孔网竞拍到了20多本冀贡泉的相关资料。冀贡泉是鲁迅在教育部工作时的同事,民国时曾任山西教育和司法厅长,抗战期间赴美和唐闻生之父唐明照一起创办《华侨日报》为中国抗日战争鼓与呼,后任北大和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建国后任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原联合国秘书长冀朝铸,打入国民党高层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冀朝鼎,均为其子。这20多本资料多系日记,史料价值颇高。还有数册系冀贡泉自撰年及自注,较为完整地记录了冀贡泉的一生,其中也记录了他和鲁迅先生的交往,弥足珍贵。

6、对你来说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值得收藏的书?您藏书的标准是什么?

内容特殊,数量少,版本不错,品相差强人意,就是好书;如还能与自己的收藏专题和研究兴趣相关,便觉是值得收藏的书了。

我藏书首先看重的是书籍本身的思想价值、史料价值或艺术价值,三者必占其一,其次才说品相。如主观上喜欢,经济也可以承受,我便会收入囊中。

我虽喜欢收藏,但始终认为书是用来怡情养性或经世致用的。作为文化载体,我们对书的兴趣,最终应集中在发掘和汲取其文化内涵上。所以,我一直认为尽管收藏者可以率性而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喜欢怎么做便是怎么对,但最好的做法却是将收藏与阅读、研究结合起来,否则即使奇货可居,却也迹近于暴殄天物。当然,研究成果不一定非要马上呈现,它是一个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的过程。譬如,我收藏的不少专题,其实就是自己将来退休后想从事研究的主题;而我之所以收藏书刊,也正是为自己将来研究而积累资料。我坚信坚定不移、坚持不懈的资料积累,可以让一个人成为某一方面的难以匹敌的收藏家;而收藏加上研究,则可使一个人成为某一方面的真正的专家。古人治学重视义理、考据和辞章,收藏正可为考据奠定资料基础,而不断的考据则必然会发酵出“义理”的酒醅,假以时日“辞章”的佳酿汩汩而出也便不应是一件难事儿了。藏书如能臻此佳境,则应是书籍的大幸运,也当是收藏的大境界。

7、您觉得,古旧书市场最容易受哪些因素影响?(藏书的分量,参与的人群、经济环境等?)

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层面,所以萨默尔逊在他的《经济学》中引用了无名氏的一句话:你可以使一只鹦鹉成为经济学家,但前提必须是让它明白“供给”和“需求”。经济学中的需求包含两层含义:首先,需求来自消费者的嗜好或偏好,是一种纯粹的主观上的需要;其次,需求应该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能够购买得起。所以经济学把有某种需要的人和为满足这种需要的购买能力、购买欲望称之为市场三要素。

显然,古旧书市场也摆不脱经济规律的制约,所以藏书的分量、参与的人群以及经济环境,都会对古旧书市场产生不小的影响。在我看来,古旧书市场由于带有一定的文化性、休闲性、怡情性和超脱性,在特定时段一般不会大起大落。不过,尽管这两年宏观经济环境不甚理想,整个市场有些低迷,但就微观市场来看,有分量的藏品加上适度的宣传造势,就会吸引更多的有购买欲望和实力的藏家,由此就会激起市场的涟漪甚至较大的波澜。

有人说人生需要精于识势、善于顺势和勇于适度的造势,古旧书市场其实有时也一样。

8、同样的一本书,品相也差不多,但是有的拍出的价格高些,有的低些,总会有些差异,您觉得是什么造成的,在您选择书籍的时候,都会从哪些方面考虑呢?

这个问题与上一个问题有些关联。同一拍品有时高有时低是正常的,这正如商品的价格总是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一样。一般而言,对某一拍品感兴趣的消费群体应是相对稳定的,但某一藏家首次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总会情不自禁地出手,而以后再遇到时就会慎重些。如果某一拍品的收藏人数有限,后续跟进的拍品价格就会适度下跌;如收藏人数较多,价格则会随之持续上扬。不过,收藏市场还有一个常见的现象是,某一拍品的应有价格之所以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常常是真正想收藏该藏品的藏家没有发现或没有到场,这对藏家而言是错失良机,会后悔不迭,而于卖家而言则是“售”不逢时,会叫苦不迭。而某一藏品的价格有时会超出了大家的心理预期,往往是遇见了真正喜欢该东西的藏家,有的藏家因为喜欢而不惜一掷千金,也有的藏家是因为不谙市场而花了冤枉钱。当然也有的时候是卖方或以为奇货可居,或发现了急切的买家,使用为大家所不欣赏的“托儿”的手段托起了价格。

所以,我时刻提醒自己消费时要有适度的理性,一般会根据自己对书市的长期观察和对某一类书刊价格的合理判断,然后确定一个可以购入的价格的合理阈值。

这也让我想到大家可能熟悉的柏拉图让弟子挑麦穗的故事。哲人柏拉图要测试他的三个徒弟,看谁能将麦田里最大的一束麦穗挑出来,条件是只能在麦田里走一遍、不许回头,而且只能摘一束。第一位徒弟一直往前走,总认为前面会有更大的麦穗,结果快走到尽头时他才发现:最好的机会已和他擦身而过。他只好矮个里面挑高个,凑合着摘了一束交差。第二位恰好和第一位相反,他走进麦田不久就把他看到的最大的麦穗摘到了手。结果他很快就后悔了:原来更多更大的麦穗还在后头。第三位徒弟不紧不慢,一边在麦田里走,一边左比右量,在走过大约整块麦田23的路程时,他出手摘下了与他前面曾见过的最大的麦穗差不多的一束……不用说值得学习的自然是第三位了,这个故事对想在古旧书市场淘金朋友应不无启示。,

9、对您来说,什么样的时机才适合出手揽货?在您看来,目前是否适合出手收货?

我们有句古话叫“乱世藏黄金,盛世玩收藏”。之所以盛世才玩收藏,是因为收藏品市场的买方群体必须有文化、有兴趣,还要多少有一点闲钱可资流动,而这只有经济发展、社会富裕方容易做到。按照国际流行的说法,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该国的收藏就会进入起步阶段,而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之后,该国的收藏将会进入全社会的普及阶段,这与前面提及的我国的那句古话的意思有些相近。201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38354元,根据国际汇率可折合6094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将会后更多的人不仅会顺应国家的提倡而拥有“文化自觉”,也会因逐步追求精神文明而拥有“收藏自觉”。应该说,从大的角度讲,收藏市场会逐渐繁荣,所以我们需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对古旧书的市场充满信心。

这也就表达了我的观点,现在“揽货”应是时候。只要自己选定了收藏主题,看准了藏品质量,摸清了市场价格,就可“该出手时就出手”。

10、您是否经常参加拍卖会,对今年秋季古旧书的拍卖有何预期或期待?

我参加了不少孔网的竞价拍卖,但是正规的拍卖会我还真没有参加过,不是不想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而是平时冗务缠身无暇去光顾。过去印象中拍卖会的东西价格要贵点,但是从朋友们邮寄来的宣传册子上看,的确不乏精品,而且近两年价格也逐渐接了地气儿。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去拍卖会,既可能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也可向更多的朋友们学习请教。

由于不了解所以不敢说有什么预期或期待。不过我觉得正规拍卖公司有较高的信誉度和较专业的拍卖团队,可以找到更好的拍品。以一些名人的历史遗存为例,与其让市场散沙般分流散佚,不如让拍卖公司上手,集中拍卖,这样既可提高经济效益,又有利于资料的有绪流传和集中研究。

11、您更看好哪些种类的古旧书的前景?

哈哈,我收藏的就是我看好的啊!开个玩笑,不过也不完全是玩笑。

我觉得散佚于民间的古代并不十分著名的作家和学者的著作,也值得收藏。中国的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对公认的大家的作品关注较多,而且这些大家有不少是文名与官名并隆,或文名因官名而重。其实,古代山野草泽不乏真知灼见之人,有的人也有书籍印行传世,而有的则虽无著作付梓,却尚有稿本藏于民间,这些东西的价值不可小觑,可以为中国思想文化史的深度研究打开另一扇窗口。我觉得这些东西的收藏前景应该看好。

另外,文革期间固然印刷垃圾不少,但是对文革期间的文学作品却不宜以一句“了无价值”一笑置之、一概否定、一齐扔掉。且不说其中也有一些作品值得一看,仅是作为不可能再出现的特定时代的文学标本,也有收藏价值。我觉得这些大多被人们当垃圾扔掉的东西,会得到未来研究中国历史的人们的重视。

文革结束距今也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我们曾经阅读过的、当时曾轰动一时的、今天似乎不以为然的东西,有许多其实也值得收藏。粉碎“四人帮”后的“新时期文学”作品,与真理标准大讨论相伴而生,价值不容低估,收藏应该开始。文革结束,乍暖还寒,不论文学艺术界还是思想文化界,都始终有“左”“右”的思想交锋,一些具有史料价值和思想价值的书籍,也不为今人所重视,我觉得有战略眼光的藏家不妨率先介入、提前买进。

12、从您的拍卖记录来看,您参与了很多名家信札、手稿的拍卖,能否谈下您对名家信札、手稿藏品价值,近几年市场的变化及前景的看法?

是的,近年来我一直关注名人信札的收藏,有时还会购进虽系普通百姓所写,但可以反映特定时代、特定人群的特殊生境的信函。

如前所述,我觉得名人信札见心、见性,记实事,表真情,表现了人生境遇,记录了心理历程,还原了名人的个人经历,丰满了历史的真实细节,最具有史料和学术价值。而且有的名家信札本身还是书法精品,所以还具有艺术和欣赏价值,闲来赏玩,怡情娱心,兴味无穷。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是名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亦需要正视并给予充分的认识和肯定。收藏名人信札,就是尊重历史名人,藉此我们可以感知名人情感的脉动,可以感受名人人格的芬芳,也可以了解名人的日常生活。更何况,当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取代了传统的通信,信札真的即将成为历史的绝响。所以,收藏名人信札,此其时也!

近年来名人信札市场价格走势始终向好,而且会逐年走高。现在,一方面信札价值不容小觑,另一方面许多人的收藏信札的意识还未唤醒。我坚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会介入信札收藏。所以我对信札的收藏前景,真的看好。

普通的收藏者容易跟风,容易从众,所以名人信札拍卖的风向标始终随着大家公认的名人和大家随风而舞。其实,名人信札也需另辟蹊径,我们要善于发现潜在的名人,善于挖掘潜在的大家,然后对其信札逢低买进,逢低买多。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点历史眼光,也需要点未来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利益的驱动,市场上的名人信札也有不少赝品。近年来,孔网里也有一些人专卖伪造的所谓名人信札,形势不容乐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鉴藏水平,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当然,伪造名人信札就是伪造历史,谬种流传会害人不浅,所以大家似应和衷共济,合力孤立不良商家,从而尽可能将信札赝品淘汰出局。

13、对新手来讲,该如何淘书,从何下手?您的建议是什么?

藏书不能泛泛出击,否则会使有限的资金最终打了水漂,得不到多大的收益。所以开始收藏建议最好选择一个专题或一个主题作为切入点,然后由点成线、由线成面逐步扩展。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专题、成为系列而有所收获。

藏书如不是出于投资的目的,建议起步阶段不妨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或自己的业余兴趣选择一个专题作为切入点。传统藏家多具人文情怀,所以藏书也以文史类居多。事实上,文、史、哲、经、理、工、农、医均可成为收藏主题,三百六十行中每一行业的书籍都具有收藏价值,因为每个行业都需要理清自己的发展脉络,都需要有自己的历史传承。譬如,我刚开始就曾把“历代中小学教材”作为收藏专题,因为我当时是一名教师。当收藏与工作结合起来,就可使二者互补互动、相得益彰。

新手入市,最愁的是怕因不熟悉市场价格而花了冤枉钱。但是,如果您选择孔网的“在线拍卖”,可会使这一担心迅速化为乌有。孔网的“在线拍卖”,市场发育比较成熟,参与者都比较熟悉市场行情,所以价格不会抬得离谱,最终的竞价也基本反映了当时的市场走势和正常价格。即使是新手参拍,也基本不会走冤枉路、花冤枉钱,而且不久就会因熟悉了行情而成为从容应对的“业内人士”。

14、在收藏过程中,您还有哪些心得、经验,还望您不吝赐教,与广大书友们分享!

A、在我看来,收藏旧书是一种文化,收藏旧书是一种修养,收藏旧书也是一种信仰。收藏是现代与传统的对接,是今人和古人的对话,是个体与世界的对视。当我们与我们收藏的东西有缘相逢,我们便开始了我们和藏品的碰撞、交流、契合和相互启发,从而让身处现代化进程中的我们的生命,更加圆满、圆润、完美。

B、收藏也是寻根、补钙、修身、铸魂、养性、提神、励志。收藏古旧书籍也算“玩物”,但并非“丧志”,藏书中我们淡泊了世俗的功利,也避免了精神的异化。与古旧书籍为伴,让置身于俗世生活的我们手摩古物而神游古代,眼读旧书而神交先人,增加了别样的生活体验,拥有了特殊的人生感悟。它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安宁与和乐,从而避免了心为物役和灵魂的躁动。

C、但过犹不及。所以我和大家还想分享的观点是,收藏者自然有“博古”之好,却不必“嗜古”成癖;厚古无须薄今,博古必须通今。乾嘉史家翘楚王鸣盛认为:“大约学问之道,当观其会通。知今不知古,俗儒之陋也;知古不知今,迂儒之癖也。心存稽古,用乃随时,并行而不相悖,是谓通儒。”王鸣盛还说过:“古可好也,不可泥也……圣人亦不能背时而复古。”对此,我非常认同,也在此与广大藏友共勉。我想,只有这样,我们的收藏才更有价值;我们的人生,也才会更加美好。

D、我提倡大家收藏与鉴赏并重,收藏与研究同乐。收藏者如珠贝含沙,收藏到一本好书,就犹如珠贝坚韧地含入生命的沙粒。然后,我们需要用自己的生命感受它,用思想的灵光照射它,用深沉的感情润泽它,用达雅的文字表述它,最终将思想和智慧的珍珠奉献给今人,奉献给后人,奉献给历史。不仅如此,我们还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颗珍珠,喜爱这颗珍珠,亲近这颗珍珠,珍惜这颗珍珠,永远记住它的光亮与美好、独特与不朽。

E、收藏也需要厚德载物。不论是买方还是卖方,均应记住“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不义之财不取,不义之事不为,不义之书不要。爱书之人中较少有特别富裕的人,但在收藏过程中还是要给自己确定几条坚守的底线。譬如我自己,因为在吕梁从政,所以就没有在知道我身份的吕梁人这儿淘过书,为的就是避免“瓜田李下”之嫌。

F、走近了收藏,就是走进了历史;陶醉于书籍,也就是沉醉于文化。我希望更多的朋友参与其中,分享前人的智慧,也丰富自己的人生,并藉此超越历史也超越现实,超越前人也超越自我……

 

 (网络编辑:李媛)

网络编辑:admin 来源: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中国民主促进会吕梁市委员会(www.sxllmj.org.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传真:0358-8223098 电话:0358-8223098 吕梁民进邮箱:mjllsw@163.com
  • 吕梁市市委大院 邮编:033000 晋ICP备10006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