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4日,《三晋都市报》推出了“大家评谈”栏目,刊发了以《让老年人有尊严地度过晚年》为题的互动访谈。访谈在嘉宾访谈之前,以“新闻回顾”的形式,简要介绍了成锡锋关于临终关怀的建议。文章如下:
让老年人有尊严地度过晚年
[开栏语]
新年伊始,时评版推出互动访谈类栏目——“大家评谈”,旨在让社会各界发出声音,提出见解,从点滴之处,体现社会文明和法治进程。百姓无小事,每起新闻事件背后,都可能关涉到一批人、一群人。他们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举足轻重。我们希望从小处着眼,实实在在,不讲空话,贴近群众,说出百姓心里话,发表各方真知灼见,为民生改善建言献策,共谋发展。
发言热线:0351-4281770;发言邮箱:sjdsbsp@126.com。
[前言]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当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我们思考最多的是,下有小的教育问题和上有老的养老困局。对第一代独生子女而言,上有老显然突兀而直接,几乎是扑面而来。《山西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显示,2000年,我省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11年年底,全省60岁及以上人口441.97万,占总人口的12.3%。
老有所依,是自古至今每个老年人或未来即将成为老年人的心愿。步入老龄化社会,如何让老年人,特别是困难家庭的老人安享晚年,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大考验。新年伊始,本报邀请了老龄问题专家、学者、基层干部、普通市民等,就特需老人如何有尊严地安度晚年进行访谈,各抒己见,共话养老。
[新闻回顾]
在我省今年“两会”上,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委员成锡锋认为,山西要适应老龄化社会挑战,需高度重视临终关怀事业发展。通过临终关怀让临终者能够安详、舒适、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应把临终关怀事业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高度重视,着力发展。
22日,全省民政工作会议提出,将着力推进社会救助公平公正以及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建设,推动社会福利向适度普惠型转变,托好低保、养老“两个底”。
提示:目前,全省养老机构有931家,其中公办养老机构128家,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177家,农村敬老院626家。
难点在农村 重点在城市
被访谈人:王黎(山西省民政厅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会主任)
目前,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保障体系初步建成。养老模式,农村以日间照料为主,城市以发展养老服务网络为主。其中,2013年,太原率先尝试通过发展养老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具体做法就是以社会组织或机构提供服务,政府购买其服务,社工和志愿者上门服务。
养老的难点在农村,重点在城市。目前,全国的养老模式也是“9073”,即90%的老人以居家养老为主,7%的老人选择在社区养老,3%的人选择到机构去养老。我省和全国的情况差不多。山西不是发达城市,目前的社会福利还达不到普惠型养老,难以满足高龄老人全部进机构养老的需求,依然以居家养老为主。针对失能老人,则因为其收入不同,应区别对待。我认为,就特需老人政府应承担兜底任务。
提示:让失能老人可以有尊严地、舒舒服服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是老龄化社会向当今政府和社会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农村老年人来说,居家养老不理想,也不现实,主流的还应该是去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当为失能老人服务
被访谈人:李锡堂(山西慈善网、《山西慈善》执行副总编)
目前,农村以留守老人和小孩为主。若老人无法自理,放在专业的养老机构,不仅可解放子女,也可让老人有尊严地度过晚年。未来,去养老机构养老将成必然趋势,而办敬老院将成为一个产业。
术业有专攻。带有医疗性质的养护院,可以和医院合作,或直接建在医院里,所产生的医疗开销纳入医疗保障体系,失能老人可以凭医疗本报销。机构养老的好处再多,如果子女的养老观念不正确,老人们也很难安度晚年。这就需要各方的观念引导。
其次,建议适当提高养老金的补贴标准(现在,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可领取60元的养老金),或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患病程度的老年人给予不同的补贴标准,如高龄失能老人给予更高补贴等。
提示:我省的养老模式仍以居家养老为主。通过日间照料中心的方式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方便,重点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城市的日间照料工作主要依托社区开展,农村的日间照料依托基层老年协会开展。目前,已超额完成建设任务,每个县有5-10个示范点。
日间照料需资金扶持
被访谈人:续爱峰(山西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调研发现,日间照料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示范点较多,但总体发展不均衡,且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由于后续资金跟不上,有的就办不下去了,日间照料的继续发展亟需政府资金的扶持。
最近,全国老龄办、最高人民法院等19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强调老年优待的基本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因地制宜、积极推进;突出重点、适度普惠;统筹协调、和谐共融。优待的基本对象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包括政府服务优待、卫生保健优待等38条。其中在“突出重点、适度普惠”一块,要求各地要从实际需求出发,对各优待项目的服务对象进行细分,优先考虑高龄、失能等困难老年群体的特殊需求,逐步发展面向老年人的普惠性优待项目。
希望到2015年,能够实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全面建立健全老年人优待政策,社会敬老氛围更加浓厚,各项优待规定得到有效落实;2020年实现优待工作管理进一步规范,优待项目进一步拓展,优待水平进一步提升,老年人过上更加幸福的小康生活。
提示:在中国传统中,养老由其子嗣完成,家庭始终是养老的首要选择。而当今除了计划生育导致的“四二一”家庭成为了社会突出现象外,家庭的功能逐步社会化,社会流动的不断加剧、个人隐私权利的不断觉醒,致使亲子分居渐成了主流。无论什么原因,简而言之,家庭养老越来越不现实。
三方分担帮老人幸福养老
被访谈人:谭克俭(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
既然家庭无力承担,那就建立专门机构来分担养老压力。问题是,中国作为一个未富先老的人口大国,已经出现人口老龄化危机,机构养老根本无法满足养老需要;此外,专门机构管理不规范、人员设置不配套、医疗不齐备等问题,都使得机构养老困难重重。
当两条养老道路都举步维艰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居家养老应运而生,这可以视作家庭养老及机构养老的一种有机综合。对于社区居家养老的界定,民政部给出过明确定义:“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当养老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时,家庭、社区、社会都应当给予关注和支持。尤其是后两者,资金的支持、环境的营造,在帮助了老人养老的同时,也是为老人子女解除后顾之忧。
社会上下共尽养老义务
被访谈人:胡贵云(山西省人大代表、太原市海边街社区主任)
家庭观念,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以至于,谁家儿女将老人送去养老机构,有可能背上“不孝”骂名。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就是让老人可以不离开家庭,还能享受来自社会力量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这种模式的推行,需要建立在一个观念之上——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全社会发挥力量,关注全社会的老年人。
2013年,太原市政府推出惠民项目,太原市庙前街道海边街社区申请到20万元的项目资金,用于社区“为老服务”项目上。社区1020位老人中的26人因条件符合,加入到了“为老服务”的关爱计划中。他们的每日午餐由社区成立的日间照料中心负责,一周7天饭菜不重样。当然,而中心服务人员都是社区志愿者。与此同时,社区很多居民及周边商户也自觉加入并扩大了“为老服务”项目,免费拍照、免费理发、免费配老花镜……
当前,如果每个人将养老视为自己分内的事来重视,养老这个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提示:据统计,目前全国双独家庭200万左右,到2050年,将增长到2000万左右,独生子女规模的迅速扩大让“四二一”家庭越来越多。当老人需要贴身照顾,无兄弟姐妹帮忙,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等“资金保障”难以供给或杯水车薪时,我们该如何度过?
家有失能老人怎么办
被访谈人:刘晓川(忙碌于打工与照顾母亲的独生子女)
2011年年末,母亲突发脑溢血,瘫痪在床。相处5年准备结婚的女友提出分手,干了8年的工作泡汤,准备购房的存款刚够交住院费,父亲一夜头发变白……单位、医院两点一线,噩梦从此开始。
我觉得如果是在医院治疗,产生的部分费用由保险承担;如果老人患的是慢性病、长期病,回家后的支出只得由家庭承担。此外,子女照顾老人就必然会误工,这部分费用谁承担?如果雇护工来照顾,费用又由谁支付?因此,社会应当给予独生子女家庭更加人性化的关怀,当这些家庭遭遇不幸时,不要让他们独自承担苦痛,不要让他们因钱犯难。真心期盼出台一套全程服务的养老保险体系,帮助独生子女家庭解决燃眉之急。
希望以房养老安度晚年
被访谈人:刘爱(六旬老人)
我是一个家庭主妇,没有工资收入,只有政府每月发的老年人生活补贴。以前,我俩的生活开销主要靠老伴的退休金。去年,老伴突然去世,我就有点担心,年龄大了,身体越来越不好,倘若有一天瘫痪在床,谁来照顾我?不是说儿子不孝顺,但老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我也不想成为孩子的负担。也不是没想过去养老院,可是公办、民办养老院的费用都不低,我的那点收入根本不够。我现在就想着到时候把房子押给养老院,让养老院照顾我的晚年。
主持:周俊芳 采访:本报记者 文秀为 见习记者 王 倩
(责任编辑: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