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吕梁市委员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苑天地 >> 美文欣赏 >> 内容

林祥:感悟成功---杨应平的新闻写作之路

时间:2009-8-4 18:18:32  作者:   点击:

感悟成功

———杨应平的新闻写作之路

林 祥

“年龄不大,新闻成就大;学历不高,发稿频率高。市级以上报纸日均发稿一篇,堪称高产。这个指标,远远超过一个专业记者的工作量;这份成果,对于那些不怎么勤奋的人来说也许一生都无法企及。具有强烈的履职意识,正面宣传人民政协功不可没、贡献突出。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奠定了他成功的基础,令人难以想象的勤奋书写了一位新闻界政协委员的绚丽青春。有热爱才有动力,有勤奋就有收获。这就是杨应平的成功秘诀。”这是200916日,在方山县政协2008年度社情民意信息暨宣传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我对杨应平的获奖感言。

    最早知道杨应平这个名字是在《吕梁日报》上。那是在本世纪初,当时我猜测他可能是一个中年人。后来去学校调研,才知道杨应平是技工学校毕业的初中临时代课教师。

    2002年秋,在方山县举行的记者节座谈会上,我才真正认识了这个年轻小伙子,因为他的发言引起了我的注意。记得他说的是写了一个批评稿,被人家对号入座,半夜三更找上门来讨说法的经历。我的直觉是这个年轻人目光敏锐,善于发现问题,敢于直面现实,勤于动笔。但也有一丝淡淡的忧虑,因为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我深知批评报道的负面影响,一旦把握不准将无法收拾。200412月,方山县新闻办人员紧缺,需要借用工作人员,当时的新闻办主任肖继盛找我谈了他的想法,并推荐了在贺龙中学任临时代教的杨应平,我当即表示同意。之后不久的一天,杨应平来到我办公室,说已被借调到新闻办,并与我讨论一些新闻写作上的话题。我委婉地提醒他要拓宽视野,转换角色,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正确把握舆论导向,为促进发展鼓与呼,多写积极向上的正面稿件,不写道听途说的添乱文字。尽管我的看法属老生常谈,但我总觉得对于一个初涉新闻的年轻人来说,明白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一晃五年过去了。五年风雨路,五年硕果丰。我欣喜地看到,杨应平在新闻事业上一路飞歌,写出了水平,写出了特色,可谓是新闻战线上的一位阶段性成功者。

    说他成功是有他的成果支撑的,我没有必要毫无根据地为别人溢美。其一,杨应平到新闻办工作后,其新闻作品见报频率很高。他酷爱新闻写作,咬定目标不回头,孜孜不倦,锲而不舍,乐此不疲,笔耕不辍。其二,杨应平年龄不大,成果颇丰,从业时间短暂,新闻写作行云流水,具有很好的发展潜质。其三,杨应平立志坚毅,持之以恒,造就了他的初步成功。其四,杨应平的新闻写作数量与质量并举,长进很快,独树一帜,具有启迪和示范意义。从2000511第一篇稿件见诸报端,到2009511,共在中央、省市正规媒体发表新闻作品1300多篇,约70多万字。年平均发表130多篇,平均两个多工作日发表一篇。其中2005年一年就在《山西日报》、《吕梁日报》等市级以上媒体发表了305篇稿件,收到了一个工作日发表一篇多的出色效果。我们知道,再高明的记者写稿也不可能百发百中,由此不难想象杨应平付出了多大的艰辛。最近,杨应平从他大量的新闻作品中,精选了一百篇辑录成书,书名为《记录生存亮点》,足以说明他的作品经得起时间和事实的考验,具有一定的档次和质量。正由于此,年轻的杨应平屡屡获奖,并成为一名光荣的吕梁市政协委员。

    不同的人群,对成功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以为,能够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圆满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就可算一种成功。伟人有伟人的非凡业绩,凡人有凡人的点滴成功。坚持的长度决定着成功的高度,勤勉的强度决定着成功的厚度。成功是一个过程,成功也是一种境界。当我们只看到成功者头上的光环时,往往会不经意地忽视成功者背后的艰辛。一个没有毅力、不善思考、浮躁懒散的人是难以成功的。每一个初步的成功者,离不开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敏锐的目光,二是执著的行动,三是不懈的坚持。从来好事多艰辛,自古苦后方尝甜。愿杨应平在新闻写作的道路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开阔视野,提升质量,以饱满的热情深入生活、以饱满的热情讴歌时代,以良好的操守完善自我,以灵动的笔触奉献佳作,争取更加殷实的收获和更高层次的成功!(作者系方山县政协主席)

网络编辑: 来源: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中国民主促进会吕梁市委员会(www.sxllmj.org.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传真:0358-8223098 电话:0358-8223098 吕梁民进邮箱:mjllsw@163.com
  • 吕梁市市委大院 邮编:033000 晋ICP备10006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