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札记》里的文章,是作者黄树芳近些年来的文章合集,这不是一个作家的总结,他的创作仍然“在路上”
在山西,提起黄树芳,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黄主席”,在文友们看来,这不是一个“官称”,而是表达了一点额外的尊重。我和“黄主席”有20多年的亲切往来,在我心目中,他的言行和品性,是山西乃至煤矿系统文友圈中共同认可的,与他往来的时刻,留下的都是美好的回忆。近些年来,虽相隔更远,往来渐少,但心之相交却从未中断过。今次,他将新著《往事札记——一个业余作者的文学创作之路》寄给我,令我感慨万千。
出生在冀中平原,却长期生活在雁北矿山,长期任职国有大型企业的领导工作,却有一颗和工人同呼吸共命运的心,漫长的岁月里,每天面对的都是办公桌上的文案和矿井内外的事务,却秉持着一种不灭的文学创作热情。他从未因个人的创作影响自己的本职,又不因繁重的工作放弃追求文学创作的快乐。也许他的创作与日益变化的文坛没有多少关系,但文学之于他,却是时刻不能离开的挚爱。这是文学的火种,更是一个人保持勤勉、奋进,保持与外面世界的联系,保持个人内心圣洁的重要源泉。这样的文学道路,或许正好触及文学的本质:文学不应该是另一个“名利场”和功名地带,而是一个人内心永远的驻存;个人的创作也许不能影响文学本身的进程,甚至没有进入“主流”文学圈的行列里,但仍然对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宇宙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文学是生活中别有洞天的乐趣,也是即使偏居一隅仍能与广大世界密切联系的根基。
黄树芳自称自己是业余作家,我也同意并用这样的定位看待他的创作。然而专业与业余之间的本质差距,不是庙堂与山林的区别,不是象牙之塔与草房木屋的分界,不是一个人创作成绩大小的识别筹码,更不是对文学挚爱程度的差异。它区分的只是创作状态的不同,有时还是不同状态下,面对文学时持有“不得不做”还是“必须做”的态度差异。从自身的职业需要、利益获得角度看,黄树芳坚持60年热爱文学,半世纪追求创作并非“必需”,他不需要从其中换取任何实际的东西。但他是一个老黄牛般的创作者,是一个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不断进取的作家,他的创作并不追求进入“专业”的殿堂,却每每给他本人、他的朋友和读者带来额外的喜悦。黄树芳不是靠才情,靠剑走偏锋,靠一时一作而暴得文名的作家,但他的文学累积逐渐连成一片,培植起自己的文学森林,令人感慨,让人赞叹。
黄树芳是从短篇小说开始走上文学道路的,他的创作资源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矿井和矿区的工人、家属,就是他笔下出现最多的人物,工人们的故事,他们的喜怒哀乐就是他表达最多的感情,企业的发展、面临的困境,自上而下的共同努力与奋进,就是他表现最多的时代历程,就此而言,本来是在本业之余增添点个人爱好的作家黄树芳,他的创作就成为其工作的领域所需要的一部分,由他及其他煤矿作家共同补充完成的非常必要的一部分,他的创作也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种重要力量。这个“业余作家”的身份,在这个意义上又是很“专业”的。他在创作中也担当起了工作的责任,这是他本人文品中的闪光点,也是他那一代作家总是自觉要去担当的社会责任。
就此而言,黄树芳不可能成为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小说家,他后来根据各种需要和资源,创作了大量的报告文学、人物印象、散文、随笔作品。对于平朔煤矿这样代表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合作的大型企业,它的创建、发展,它的辉煌、曲折,都是黄树芳作为其中的核心成员工作上投入、创作上又给予更多感情表达的天地。或喜悦或忧思,都是一种热诚的体现。他善于从每个结识的人身上汲取优点,并写下许多记述老领导、老朋友的文章,作为企业里的知识分子,黄树芳多读书、勤思考,也写下不少读书笔记。他的创作,既是个人爱好的坚持,又是与工作密不可分的关切。
时光荏苒,黄树芳已到80岁高龄。这些年来,他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投入读书、思考和创作,收在这本《往事札记——一个业余作者的文学创作之路》里的文章,是他近些年来的文章合集,这不是一个作家的总结,他的创作仍然“在路上”,他的写作和他在职时同样,关心国家大事,关心企业发展,关心身边亲友。书中的文章共分二辑,第一辑“业余作者不容易”是对自己创作道路的回顾与思考,表达了一个非职业作家对文学基本问题的思索个人文学生涯的总结。其中既有写作心得的记述,也有学习重要文艺论述、阅读经典作家作品的感悟;怀念故人的3篇文章,则是将历史与时代的融合、变化、断裂集于一体,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个“过来人”感受到的独特体验,既有对远大历史的看法,也有对身边人物的记述。由此可以看到,他实在是一位大事小事都入眼,天下身边总关情的作家,他的文章里处处流露着与人为善的真情,不激烈、不偏颇,有他一以贯之的性格,也有一个耄耋老人的通达,既有理解至上的淡然,又不失对社会现实与民族历史的关切。黄树芳写这些文章,强调的是书籍对他个人的影响,表达的是他个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观点并不尖锐激烈,态度也非“重写历史”,表达的却是一个社会建设的参与者、一个读书人的内心感受与真知灼见,在众说纷纭的语词海洋里,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辑“读书·读人·读自己”则是各种阅读体会的记录,这里边写到了杨绛、周有光、夏衍这样的前辈作家,也分析了《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作品。
“在路上”的黄树芳依然在读书、思考、写作,依然把目光聚焦到他多年来关心的人和事上,依然保持着负责任、有担当的态度。文学是支撑他继续前行的动力,是他观察事物、评析人物、看取世相时的出发点和独特角度,有文学就会有不可替代的存在感,有文学就即使足不出户仍然可以广结天下良朋好友。愿黄树芳因了对文学的挚爱而永远保持一颗年轻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