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吕梁市委员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苑天地 >> 文艺评论 >> 内容

林纾故居——风华绝唱“冷红生”

时间:2016-4-5 9:25:16  作者:简梅   点击:

三月,正是翠色满眼的季节,流经福州的闽江,一如既往地轻轻击撞,浅唱流淌。位于南台的苍霞洲,白鹭依旧卿卿点点,上下翩飞。这是翻译家、古文大师林纾生活并记载过的地方,“余家洲之北……屋五楹,前轩种竹数十竿,微飔略振。”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的白鹭们,可曾听闻百年前那一场场呼啸而过的风起浪卷,大地云烟?

在距离闽江大桥不远的莲宅社区,更隐有一方朴厚的天地,一个中国近代史上耀满芬华、才气鼎硕的人物曾居住在此。穿过路边的乡道,步行约十几米,就可望见一素简的红亭,亭后坐落着一座白墙黛瓦的闽地传统民厝。四周古榕苍郁,居民或下棋,或健身,怡然自得。靠亭右拐,可看到豁然的正门,上面写着“林纾故居”。

这是我心目中的一座精神家园。上中学时,只模糊地记得林纾是翻译法国小说《茶花女》的第一人,但对先生的身世一无所知。从家乡梅花古镇到榕城工作数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路过莲宅,想一探究竟,但故居之门却关闭着。直到有一天,看到边门开了,踱步入内,发现民居内别有洞天。

游人无几,庭院里静悄悄的,无人打搅我探寻的脚步,连天井上方的天空,似也凝固着一种庄重。民居呈清代风格,正座面宽三间,前后有天井,进深五柱,柱上写着浑然大气的林纾书法。大厝为穿斗式的木构架,左右披榭,厅堂中摆放着林纾儒雅的画像。左厢房陈列着林纾与妻儿的照片、书橱、衣橱,以及他生前用过的笔筒墨盒及床和衣架。右厢房内,柔和的灯光下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让人不禁产生与先生远隔时空默默对话之感。

沿着木梯转角而上,脚下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二楼,列有林纾造诣很高的真迹字画,以及珍稀原版的“林译小说”及罕见的文物百多件。我惊叹于先生竟有如此丰实的著述,文论、选评、散文、诗词、传奇、剧本、琐记、小说等,无不涉足。移步细看,更被他托孤的义举、扶危济困的柔情侠骨所打动,被他凛然大义状告钦差、严词劝进等清耿气节所感佩,深为闽省能出如此大家而倍感自豪。

1852年1月8日,林纾出生于闽县玉尺山(今福州市光禄坊)。初名群玉,字琴南,年长后号畏庐。后以所居之处多枫树,取“枫落吴江冷”诗意,又别署“冷红生”。五岁时,父亲因租两条船运盐建宁,不幸遇风浪,船触礁而破,资财赔偿殆尽,只好远客台湾谋求生计。窘迫中,仅靠母亲和姐姐做针线度日,林纾还一度寄食于外祖母处。十一岁时,林纾师从当地塾师薛则柯学古文辞,薛先生极喜欧阳修文与杜甫、岑参的诗歌,对他说,“若熟此,可增广胸次”,给他开启了学识与修养的大门。平日里,林纾将零用钱积攒,用于购买旧书摊残破的《汉书》、子史,“杂收断简零篇用自磨治”到痴迷的地步。至二十余岁,已校阅古籍不下两千余卷。

自1874年起始,林纾随石颠山人学画达二十六年,初学得翎毛用墨法,后变之以山水画中,石颠山人赞其“孺子而不局于成法”,断定他日后将大有作为。果不其然,林纾北上之后,画品画艺名震京城。他还擅长拳、剑术,在当地一位名拳师方先生的指导下,学会了“纵鹤”的运气方法,常佩戴先生赠予的青露长剑,状若游侠。又曾豪言“一支笔靠在南门城楼没人搬得动”,被乡人视为“狂生”。

如同当时的许多文人学子一样,林纾也尝试以科举求取功名。1882年,受吏部侍郎宝廷赏识,他乡试后中举,自此,举人匾额被高高悬挂在莲塘林家大门口,成为族里的荣耀。然而此后,林纾“七上春官,屡试屡败”。1895年春,林纾最后一次入京应试,而此时,甲午战争正历惨败之际,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同在北京的数千名举人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公车上书”。林纾悲愤不已,国难当头,他愈发对端坐读书、设帐授徒的生活产生怀疑,从此看淡仕途,终身写作、画画、教书。

1897年的一个夏日,马江画舫,精通法语的王寿昌手捧小仲马《茶花女》原著,抑扬顿挫地口述。林纾铺纸几案,凝神倾听。终于,他以“信、达、雅”的文言文,一挥而就……几个月后,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洋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以华人之典料,写欧人之性情,曲曲以赴,煞费匠心,好语穿珠,哀感顽艳”,轰然问世了。这部书开启了林纾此后二十多年翻译救国的道路,林纾也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译界的开山祖师和泰斗。

后来,林纾与他人合作,翻译了一百六十三种(不包括未刊印的十八种)十一个国家九十八个作家的作品,其中许多著名作家如巴尔扎克、狄更斯等,都是由他首次推介到中国。不审西文的他以“译笔清腴圆润,有如宋人小令”,风靡海内外,《黑奴吁天录》《不如归》《孝女耐儿传》《爱国二童子记》《吟边燕语》等,每出一本,洛阳纸贵。鲁迅、郭沫若、茅盾、冰心、庐隐等著名作家,青少年时期都受过林译小说的熏陶。其赤子之心、救国改良热情,激荡神州,“余老矣,报国无日,故日为叫旦之鸡,冀吾同胞警醒。恒于小说序中摅其胸臆,非敢妄肆嗥吠,尚祈鉴我血诚!”

由于涵读《史记》《左传》、韩柳文章多年,林纾具有极高的文学素养,因此,林译小说在遣词、布局、设色、谋篇上,能将各个作家的风格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凭借清丽婉约、驯雅飞扬的古文,兼容并收,打开了一扇世界交流之窗。

然而,时局裂变,瞬息沉浮,作为中西文化引桥的林纾,以锐利谨慎的目光穿过风雨动荡的时局,只能恨国不争,怒其不振。纷纷扰扰中,他怀揣一颗忧国忧民之心而痛哭,并坚决护卫着千年儒学传统的贞志。

当看到西化风潮日益汹涌猛进,中华文化传统濒临边缘,为了“力延古文之一线”,已六七十岁高龄的林纾,每日仍奋笔疾书,编撰了《修身讲义》《韩柳文研究法》《春觉斋论文》《〈古文辞类〉选本》《左孟庄骚精华录》《中学国文读本》等几十部作品,以拳拳之心,融毕生所学,润泽后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林纾一生成就非凡,但他最推崇的是中国语言之光——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曾赞他是“抑遏掩蔽,能伏其光气者”。他也颇为自负地认为,“六百年中,震川外无一人敢当我者。”为了维护中华文化的根基,他呕心沥血,直至临终已不能言,犹以指在琮儿手掌上写道:“古文万无灭亡之理,其忽怠尔修!”

流连半日,摩挲着历史几多泪痕,在福州莲宅这处全国唯一留存的林纾故居中,我仿佛听到一种眷恋的声音始终没有离开故土:“莲塘有客作田居,临水垂柳画不知”“遥想故园春半后,轻烟焙出女儿茶”……

“悠悠百年,自有能辨之者”,一曲绝唱从天野掠过!

《 人民日报 》( 2016年03月21日 24 版)

网络编辑:车芳芳 来源:人民日报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中国民主促进会吕梁市委员会(www.sxllmj.org.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传真:0358-8223098 电话:0358-8223098 吕梁民进邮箱:mjllsw@163.com
  • 吕梁市市委大院 邮编:033000 晋ICP备10006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