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既是煤炭资源大市,也是旅游资源大市。当前的煤焦行业过剩依然严重,市场回暖只是短暂行为,行业真正的春天尚未到来,而且也很难到来,如果还维持现状苦苦挣扎,最终或只能在行业洗牌中死掉,煤焦企谋求转型已经迫不及待。
利用煤焦资本发展旅游业的战略逐渐获得政府和企业共识。煤焦资金流向旅游产业,不仅可以推动旅游产业加速发展,而且能够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推动全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企业来讲,以煤焦为首的资源型企业向旅游产业转型,不仅在资源产业低迷时得到旅游反哺,同时也解决了旅游产业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
充分利用2016年煤焦市场回暖、积累的部分资金投入旅游产业,变地下资源积累的资金用于开发地上旅游资源的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符合吕梁的实际。
一、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扶上马送一程
2016年,山西省旅游发展大会在大同召开,助推了山西的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业被省政府明确列为重点发展产业之一。然而与山西省乃至全国迫切的旅游市场的供需矛盾和发展形势相比,我市在政府重视程度、旅游产业规划、资金投入力度、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市场的培育和从业人员素质等等方面都存在巨大欠缺,尤其在落实方面和旅游市场的需求形成了巨大反差。若不及时转变观念,加快脚步,大力发展,我们将再一次失去发展的良机,错失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间。
(一)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各级政府需要高度重视,将旅游开发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重点部署,强化责任,加强监管;要制定优惠政策,在资金投入、社会融资、项目开发和土地资源利用等方面给予相应扶持和支持,以产业结构调整和煤焦市场局部走出低谷为契机,鼓励煤炭企业开发旅游产业,确保我市旅游业发展实现高起点和后来居上的目标。
(二)全盘统筹,规划先行。加快吕梁市旅游产业发展,亟需全盘筹划,规划先行,对全市旅游资源,特别是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科学挖掘和统一规划。比如鸡年春节央视八套热播的电视剧《于成龙》就是吕梁文化旅游的宝贵资源。这样的资源在我们吕梁比比皆是,需要科学、长远的挖掘和规划。各级政府要会同专业规划部门扎实开展调查研究,详细分析发展现状,认真做好科学长久的总体规划。
(三)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加大对各旅游景点周边环境和道路交通建设投入力度,保证各段公路的质量和停车场设施;加大通讯设施建设,扩大联通、移动、电信信号的覆盖率,提高通讯服务质量,为旅客提供更大的便利;加大娱乐休闲设施建设,兴办酒店、饭店,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必要的娱乐休闲设施,最终使游客进得来、留得住、花得起、带得走,给旅客带来最大的享受。
二、组建旅游集团,实施战略化经营
近年来,吕梁市旅游产业已初步形成了红色旅游、古镇旅游、宗教旅游、山水风光旅游、白酒文化旅游和廉政文化旅游等产品格局,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但各种旅游资源较为分散不成系统,为整合我市各种文化旅游产品资源,拉长旅游产业链条,提升我市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组建旅游集团势在必行。
(一)组建旅游集团,实现强强联合。组建旅游集团是一项全新工作,各地都没有现成的模式、经验可借鉴。旅游集团的组建,首先需要当地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并列入政府重点工作。市政府把组建旅游集团作为重点项目,由市委、市政府两办督查室进行跟踪问效,督促旅游集团组建工作强力推进,成立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旅游集团的组建工作,建立以市直各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组建机构,扎实推进旅游集团组建工作。其次必须对旅游业发展和产业队务现状进行通盘考虑,制定高标准的施实方案,指导组建工作顺利进展,稳步推进。第三要实施强强联合,进行跨行业、跨部门资产重组,组建区域性旅游集团,以核心产业为基础,发挥资源整合优势,打造完整产业链条,促进集团不断扩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整合全市资源,优化运营模式。旅游集团组建后对全市旅游资源实行资源整合,通过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精心设计特色旅游线路,加大产品包装营销力度,加强企业规范化建设,改善旅游综合环境,着力解决旅游品牌塑造、旅游环境差等核心问题。对整合后的景区实施托管经营,最终实现“一个公司经营、一个品牌对外、一张门票通行”的管理运营模式,按照集团发展思路,实施统一管理和经营,为吕梁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优化周边环境,提供基本保障。吕梁市旅游经济潜力的挖掘,除了组建旅游集团加大对离石周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的同时,更要注意离石是吕梁市政府所在地这一因素,因此离石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需要到位,努力建成“花园城市”、“畅通城市”和“文明城市”,为吕梁旅游产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保障。
煤炭市场持续低迷,旅游产业逆势而上。新的经济形势,必须打破瓶颈,引导煤炭资金流向旅游产业。两者对接,相扶相携,优势互补,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是煤焦企业发展的又一春天,必然也会成为吕梁市抢夺转型跨越的先机,加快转型跨越步伐的“独门秘籍”。正在转型路上狂奔的吕梁,需要像“挖煤”一样“挖掘旅游资源”。
作者简介:陈恩清,民进吕梁市直学院支部主委,吕梁学院建筑系教师。
联系电话:13503580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