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吕梁市委员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进刊物 >> 社情民意 >> 内容

2016《吕梁民进信息》第2期

时间:2016-2-17 16:17:51  作者:   点击:

2

(总第111期)

 

民进吕梁市委                             2016215

 

目         录

 

★ 城中村改造应重点抓好农民可持续生存与发展问题

★ 关于提高传染病人报销比例、降低报销起付线的建议

★ 要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回头看”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 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建议

 

城中村改造应重点抓好农民可持续生存与发展问题

    山西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民进山西省委副主委、民进吕梁市委主委成锡锋认为: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对城市的产业带动能力作用巨大,尤其是当农民成为市民后,能够有效推进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近两年来,各地加大了对城中村改造的力度,每年都有新的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城镇化进程和城中村改造不只是矮楼变高楼,更有诸如产业走向、配套设施情况、农民可持续发展之类的问题,都需要深入考虑。

一、目前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

1、拆迁补偿问题。政府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把不同的地段、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对象进行了不同的考虑,但与农民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要求不一致,致使改造工作压力很大、任务很重、矛盾很多、效果不好。

2、招商引资问题。村里的利益、商家的利益和政府想要达到发展效果往往需要找到平衡点,这个平衡点找不好,就成为制约因素。

3、项目推进过程中效率不高问题。主要是由于各种复杂的手续造成工期拖延。

4、配套设施不完善问题。地下管网、交通设施、社区生态环境、学校、医院和商业配套设施缺乏事先统筹,出现城中孤岛和城中孤楼现象。

5、农民市民化之后,原本集体经济如何进行明晰的分摊问题。

6、社会保障问题。农民是否能够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

二、改进工作的几点建议

1、城中村改造要明确目标、加强规划,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深入考虑村民变成市民后的可持续生产与发展问题,并明确区分建设过程中各项工作的重要性,以开发价值确定前后顺序。

2、政府要强化服务意识、转变服务职能,解决好土地转让、土地确权、项目审批、土地审批、规划审批、建设审批、项目手续及后续问题,认真分析每个村、每个小区的实际情况,尽可能满足村民的合理需求。

3、千方百计帮助农民解决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村民变成市民的根本保证,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研究农民的后续生产发展问题,并鼓励广开思路,让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经济。

关于提高传染病人报销比例、降低报销起付线的建议

民进吕梁市委副主委、汾阳市政协副主席张继成反映:传染病一直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不仅给传染病病人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也给社会公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带来极大的威胁。据统计,每年全球死亡人口中大约有1/4是死于传染病。目前在我国,虽然传染病已不再是引起死亡的首要原因,但是一些已经出现和今后继续出现的新传染病,对人类健康产生新的挑战。

传染病因其传染性、流行性和反复性的特点,影响范围广,蔓延速度快,对人体健康危害大,因此不少人对传染病谈“疾”色变

由于传染病人特殊的诊治环境及医疗条件要求等因素,较非传染病人需要花费更多更多的费用,如每天病房内需要更换手消毒液、便池消毒液、84消毒片,每次查房、检查、治疗,医护人员及病人家属均需戴一次性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有些特殊传染病人的查房、检查、治疗需戴N95口罩(每只30多元)、穿防护隔离衣(每件100多元)……这些都增加了传染病人的治疗费用,昂贵的治疗费用与低比例、高起付点的报销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病人因费用问题而放弃治疗或治疗不及时,很可能会在居住地形成一个传染源,给家庭和周围群众带来感染的威胁,危害公众健康,也为我们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增加了社会成本。

因此建议,针对传染病患者其在医保报销方面也应区别于其他疾病,对其“开小灶”。

1、提高报销比例。传染病病人住院报销比例提高至80%—90%,起付线按照三级乙等及以下医院设置,即起付线为200元,甚至可按照卫生院的50元起付,以降低传染病住院病人实际支付费用,减轻患者负担,防止传染病人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2、规范化传染病治疗。应将传染病人到有诊疗条件和能力的传染病院就诊,防止其在非专业医院将传染病传播给其他患者,给其他人群的健康带来危害。

3、将部分传染病患者常用的抗病毒药物、保肝药物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因为这两类药物较贵,不使用又不行,因此为减轻传染病患者的经济负担,建议将抗病毒药物、保肝药物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要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回头看”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吕梁市人大常委、民进吕梁市委副主委兼秘书长李媛认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之一。“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为了做到底数清、问题清、责任清,切实精准识别贫困户,各地纷纷按照中央、省市有关精准扶贫工作的部署和要求,针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建档立卡工作,制定具体可行的帮扶举措,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特别是实施贫困户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应该说是精准摸底最有效的办法,有的地方下大功夫精准摸底。比如山西吕梁市采取了“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市有卷”,并对“回头看”提出了具体要求:“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力强不强,四看有无读书郎”。据了解,吕梁市13个县市区中,有10个贫困县,而国家定贫困县就有6个,截止2014年底,全市贫困人口还有61万,占山西贫困人口的五分之一。2015年预计全市脱贫人口13万,但是加上因灾、因病、因学、因婚以及产业影响的返贫人口,情况却不容客观了。吕梁市委、政府结合实际,提出了不坐等国家“送小康”,要大力发扬老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自己立起来、热起来、干起来、富起来的号召。

这些举措应该说是非常好,非常得力,针对性非常强。加之各地都有下乡扶贫包村单位,各村又都新派了“第一书记”,“回头看”进村入户的建档立卡任务大多由包村单位和第一书记与村干部联合开展,可谓是三力驱动、三力合成且互相监督,能够确保摸底精准了。但是,具体实施过程却不是能够达到预期。

一、目前精准摸底不精准的主要问题

一是贫困对象底子摸不准。目前的农村是家家建新房,户户有电视,劳力大多不在家,老人孩子守家园。走进村户,无法了解到具体的真实情况。因为帮联干部上门到户并不能与对象全部见面。下乡干部、乡干部、镇直单位干部入户访谈,并有纸质档案进行问询,填写。但是,留守的妇女、老人们回答避实就虚,坐等“送小康”意识浓,“哭穷”现象还是非常严重。

二是帮扶脱贫计划难落地。进村入户“回头看”的干部能否做到认真审核、全部进村,能否根据实际认真负责地精准摸底,值得怀疑。加之有相当一部分第一书记不懂政策,不熟悉、不研究,工作形式主义现象严重。

三是从齐备的档案资料上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情况。所提供的以村为单位基本情况、帮扶名单、帮扶计划、产业规划、脱贫计划等。以户为单位一户一档、一户一卡贫困户申请书、到户问卷、贫困户人口状况与精准扶贫明白卡、政策宣传单、贫困户登记表、精准扶贫规划卡等内容,有的只是一个数据,一个表格,一份档案,一个政绩的符号,而不是实际的情况反映。

二、对精准摸底的几点建议 

1、强化干部的责任心。坚持干部责任书制度,对干部参加摸底工作不力、失真、失实情况一律进行严格的承诺制,一票否决制,确保干部的责任心精准到位。

2、设计合理的问卷表。要结合农村实际,制定出一份合理的问卷调查表,并责成专人负责组织填写,确定贫困对象。不能以大而空的问卷表,凭感觉、凭印象取舍定夺,杜绝一刀切。

3、组织严密的复查审验。坚持村民“评”,村社干部“议”,乡村干部“查”,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核”,确保精准建档立卡工作落到实处。对摸底“回头看”情况,组织更高层面的领导干部,进行新一轮的“回头看”,而且要以更严格的问责制,对不负责任的走过场摸底,一律问责,处以严厉的惩罚,以儆效尤,确保“回头看”做到不遗漏,不虚报,每一个收集到的数据都是真实数据。

4、实行监督举报机制。扎实做好精准扶贫动态监督管理工作,通过成立精准扶贫监督组,对精准扶贫开展工作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并严格筛查,不符合规定的一律取缔,确保扶得准,扶得实,扶出成效。让精准扶贫“回头看”工作阳光透明化。

5、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为确保真扶贫,在确定了帮扶对象后,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落实帮扶责任,让帮扶责任人与贫困户主动对接,进一步了解帮扶方向,做到精准扶贫。这样可以避免假贫困户出现,也可以落实到户,落实到人,找准贫困根源,结合帮扶优惠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政策,确保做到“扶一片富一片”,逐步推进整体脱贫。

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建议

吕梁市政协委员、民进市直文艺支部主委梁瑜认为:近年来,中央政府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努力创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反哺农业的举措,作出了很大努力, 包括财政、金融改革对农业的支持;实行征地制度改革,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改善农民工劳动条件,逐步创造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等等。

但实践显示,由于政府财力的限制、“分配调整”改革模式的制约、农村农业体量的庞大导致支持“三农”的效果远未达到。在目前扶贫攻坚大背景下,应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确立新的农村发展模式,其特征应当是:以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为农村经济发展首要目标;农业发展要更为重视竞争力和效益的提高;更加注重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为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建议:

一、加快农业内部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的调整要面向广袤的国内国际市场,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因地制宜,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着力发展畜牧、蔬菜、林果、小杂粮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同时,加快推进农业化经营步伐,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化经营程度。通过结构调整,调大、调新、调优特色产业,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提高农民素质,大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在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和医疗事业的投入力度,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增强农民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法律意识,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使农民真正成为一个有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的现代农业劳动者。

三、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加快乡镇企业发展步伐,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促进农产品增值。也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拓宽渠道。三是加强劳务输出工作,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四、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要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原则,要采取争取财政资金、信贷资金、集体资金、社会资金和利用外资相结合的办法,整合财源优势,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力度,加快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农村道路建设、农网改造、通讯设施等建设的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中,要尽量使用农民工,为农民增收提供环境,增加农民的现金收入。

网络编辑:车芳芳 来源: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中国民主促进会吕梁市委员会(www.sxllmj.org.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传真:0358-8223098 电话:0358-8223098 吕梁民进邮箱:mjllsw@163.com
  • 吕梁市市委大院 邮编:033000 晋ICP备10006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