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吕梁市委员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进刊物 >> 社情民意 >> 内容

2016《吕梁民进信息》第16期

时间:2017-2-16 9:22:22  作者:   点击:

16

(总第125)

民进吕梁市委                             20161110


        

★ 关于发展山区沟域经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建议

★ 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

★ 教育应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智力支持

★ 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关于发展山区沟域经济促进农村三产融合的建议

吕梁民进骨干信息员梁瑜认为:沟域经济是在四荒开发的基础上,迅速兴起的一种农民依托土地流转治山治水,进行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它的基本特征是:以山区自然沟域为单元,充分发掘其自然景观和产业资源基础,通过统筹群众和社会投资,整合部门项目资金,对山、水、林、田、路、村和产业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分步建设,形成经济与生态和谐、一二三产业相融合、高效带动农民致富的绿色生态产业带。

沟域经济开启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开发模式——综合统筹,多元融合,开发开创了生态发展模式——绿色集约,生态环保。引入了现代经济驱动模式——现代科技,品牌文化。

沟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紧紧围绕绿色集约、生态环保下功夫,矢志不移走绿色农业发展之路,争创环保有机产品基地新范式。紧扣绿色产品优势不放松,重点打造通道绿化、村庄绿化、旅游景区绿化等精品工程通过项目资金扶持和以奖代补,进一步扩大有机农业生产规模。严格生态环保措施,坚持污染企业不进沟,化肥农业生物化,实现生产垃圾的循环利用,为创建集约循环现代企业奠定基础。

以国家级贫困县吕梁市石楼县为例,他们通过实施打坝造地、土地平整、荒山绿化、牧草种植、生态养殖等综合措施,治理沟壑100多条,荒山绿化1.1万亩,新增耕地1.2万多亩,带动贫困户500多户。此外,产业扶贫和生态治理相融合,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一齐上。一批初具规模、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园区正在兴起。

实践证明,沟域经济开发堪称是促进山区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好办法,要坚持不懈以沟域经济发展为重点,大力加强生态保护,创新山区发展机制,开创产业多元融合、环保绿色发展和现代科技保障的增产增收之路。为此建议:

一、强化技术支撑,进行标准化生产。与国内先进科技企业开展合作,引进以生物制剂代替化肥、农药的新技术,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加强与山西农大、省林科院、省农科院的合作,积极开展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整合农业、林业、畜牧等农产品质量检测项目,按照有机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技术标准,建设全省一流的农林牧产品综合检验检测中心,为有机农产品发展提供产地源头检测服务。

二、夯实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商贸物流。三位一体推进物流中心、冷链物流和电商经济,以此拉动商贸物流上档次、上水平,使商贸物流成为第三产业发展新亮点。充分发挥电商协会和电商扶贫协会的作用,积极创建电商综合服务中心,不断完善乡镇服务站和村服务点功能及配套设施。要将发展电商经济与典型培养相结合,重点支持报省、市级电商示范企业,进一步增强乐村淘、聚世惠等网店的网络销售带动能力。

三、“生态+旅游”是山区实现优势转化的又一途径。要按照土地承包促流转,民间部门聚合力,扶贫资金整合用,打坝造地建圈舍,种草养畜转产业,企业农户共致富的思路,通过荒山荒坡林草绿化、沟底沟边土地平整,养殖种植同步推进,初步形成了农作物种植——加工饲料——畜禽养殖——有机肥料的生态农业循环链条。

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

吕梁民进骨干信息员郭军认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

根据国内外的大量研究和实践经验看,产业融合是由于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产业业态、模式以及产品特征出现了变化,导致产业边界模糊化和产业界限重构。省而言,总体上,农村产业融合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主要存在农业产业融合链条短、附加值不高;农业加工规模较小、实力较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占比不高;适合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专业型缺乏;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等问题但目前,更为关键的是责任落实不到位、政策支持引导不够、规划欠缺等问题,因此建议:

一、落实责任,加大力度推进农村产业融合。首先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政府要把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统一制订融合发展促进政策,动员最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统筹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其次要着力开展试点示范。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以综改试验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和总结适合本地的发展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做好引领性的工作

二、规划先行,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合理布局。一是加强产业规划统筹。把产业、城镇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谋划,合理规划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生产基地在城镇和乡村的空间布局。二是引导农村产业集聚发展。将农村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通过农民就地城镇化,为农村产业提供劳动力、市场和环境。三是与城镇、新农村等规划协调。加强农村产业发展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有效衔接,科学编制地方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农村产业发展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布局。

三、以财税支持政策为引导,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一是落实相关涉农政策。落实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农用电政策、小微企业税收扶持政策等。农村新增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优先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助设施建设。二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设立农村产业融合引导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财税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要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有步骤、分重点进行投入。三是建立市场化的投入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工商资本等社会力量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形成渠道、多形式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教育应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智力支持

吕梁民进骨干信息员张凌燕认为: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方向,也是“十三五”期间推进我农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着力点。现阶段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产业项目贫乏(基本仅限于初加工产业)和网络信息、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人才储备严重不足,难以突破等方面。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教育部门作为技术源头与人才摇篮,作用不容忽视。要加强机制建设,确保相关高校与地方职业技术院校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培养。因此建议:

一、各相关高校与职业技术院校在进行课题研究和专业设置时,应充分考虑到地区经济与地方特色,按照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课题与专业确实做到“研究接地气,专业为本地”,确保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储备。

二、对有申报项目的地区,可以从政策层面安排其与相关院校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在技术方面确保项目的开展。

三、将长效人才培养与短期职业培训结合起来,定期开展对涉农企业家和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产业融合能力

四、高校与职业院校依托地方而生存,做好以上几点,展示水平,发挥能力,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定能发挥出它们应有的作用。

五、要继续落实好农村的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农村产业融合鼓励大学生、外出务工人员、退伍军人等返乡创业,意味着要将人才留在农村,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将农村的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落实好,继续做好教育均衡发展,保证留在农村的儿童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这样他们的父母亲人才能安心留在农村创业,实现农村大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吕梁民进骨干信息员辛鹏认为:面向“十三五”及更长远的发展,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势不可当。农业现代化很大程度上是人的现代化。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业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真正实现农民从经验型的传统农民向技能型的现代农民转变,尽快适应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的农业革命。

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当前农业职业教育仍然是教育培训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即便在职业教育内部也相对比较弱势,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培训内容与实际脱节、培训机构分散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培训机构方面,应设立专门学校,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政策扶持。在完善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类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培训加扶持的培养模式。推进整合涉农职教资源,打破职业教育的城乡分割局面,不再把农业职业教育局限于县及县以下中职和农林专业学校的范畴。扩大财政投入,支持农职院校扩大招生规模、提高生均经费和服务就业创业,鼓励涉农企业参与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积极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

二、培训师资方面,应建立灵活的人事管理制度。由编制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按照不低于国家规定的办学条件标准核定教师岗位数,加快推进绩效工资改革。制定农职院校师资定期培训制度,不断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打破学历、身份限制,坚持能者为师,充分利用各方面技能型人才,允许文化素质较高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负责人以及专业农技人员等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

三、培训内容和形式方面,应放活办学体系,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用人机制等方面赋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等。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把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农业职业教育要围绕现代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种、耕、收、销等各个环节和推进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实际需求,开展系统全面的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促进农业职业教育链与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有机融合,进而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网络编辑:贺立辉 来源: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中国民主促进会吕梁市委员会(www.sxllmj.org.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传真:0358-8223098 电话:0358-8223098 吕梁民进邮箱:mjllsw@163.com
  • 吕梁市市委大院 邮编:033000 晋ICP备10006063号